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搜索附件  

雅阁后悬架.doc

 

红旗盛世五连杆式后悬架:

请问衬板和轴承横梁起什么作用啊?
还有其他几根横梁具体怎么布置才能更好的实现车轮定位,以实现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形式平顺性啊?请高人指点!
下面是劳恩斯酷派的后悬架,感觉他们差不多,带红线那个杆具体起到什么作用啊?
那不叫横梁,叫前束控制臂,顾名思义,调后轮前束的。
马六也是5连杆悬挂吧!
怎么这个悬挂全是铸铁的哇?????
回复 4# 龙行于天下


    马自达6是纵臂+3横臂。。

也就是他们所谓的E形多连杆。
与皇冠一样呀。  都是5连杆
和日系的车相似,欧系和美系没有这样的悬架,雅阁也是这样的悬架,单薄的很。
回复 8# frankszhao


    看看附件的雅阁后5连杆,红旗应该是超日系的车。
回复 9# frankszhao
回复 10# frankszhao
6个自由度,需要控制5个,所以需要5个连杆

可以这么分析,两个上梁,算一个upper control arm

两个下梁,算一个lower control arm。

剩下的衡量算是控制“转向”的tie rod end,但后放在后面是固定的。它是用来控制toe的。

一个arm算是 2 dor,一个tie rod end是 1 dor。所以是总共是限制了5个自由度,达到了设计要求。

之所以这么设计,是考虑到空间,还有车厂对rc 和 anti 特征的设计要求。
怎么回事超日系呢,欧美还不是有5连杆
回复 13# 中冷器


    五连杆式后悬挂,车辆的平顺性及舒适性较好;是双横臂式悬挂的进一步发展;
  对设计空间布局及校核提出更高的要求;
  红旗借用日系车的底盘结构。
红旗应该和皇冠用的是一样的悬挂 劳恩斯的那个带红线的应该是控制后轮前束角的
世界上最初以“多连杆式”命名的是1983年梅塞德斯奔驰的后悬架。此后,
以同样设计理念开发的“多连杆式悬架”也出现在日产汽车上。
    不管哪一种类型,其构造多是以多根连杆(4~5根)对轴进行定位,连杆借助衬套对子框架施加动量。
    多连杆式悬架的特征——连杆配置,每种车型各不相同,但是,其目的是一样的。即优化几何尺寸变化及变形转向,具体项目如下:
    ① 消除对地阻尼力变化(即使在车体发生内倾时,通常也是令轮胎垂直。这在近年来的轮胎变宽、扁平化的趋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特性。)。
② 消除内倾转向(控制悬架行程时的车轮前端变化,即便在凸凹路面也不降低其直线性。防止轮胎的磨损)。
③ 消除轮距变化(控制悬架行程时轮胎间距的变化,即便在凸凹路面也不降低其直线性。保持良好的平顺性)。
④ 消除自升现象(转向过程中重心上升,对地阻尼力减小,防止操纵稳定性降低)。
⑤ 确保抗俯冲、抗下蹲的性能(加减速时,稳定姿态,防止车体上升或下沉)。
⑥ 通过变形转向,防止转向过度(在轮胎受到前后力、横力、上下力的作用时,使车轮朝转向不足的方向变位,提高操纵稳定性)。
⑦ 确保前后方向的变形转向(减少负载噪音、杂音及振动,提高平顺性)。
⑧ 确保悬架的刚性(轮胎受到横力作用时,防止阻尼角度的发生变化)。
这种多连杆式悬架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悬架形式
世界上最初以“多连杆式”命名的是1983年梅塞德斯奔驰的后悬架。此后,
以同样设计理念开发的“多连杆式悬架”也出现在日产汽车上。
    不管哪一种类型,其构造多是以多根连杆(4~5根)对轴进行定位,连杆借助衬套对子框架施加动量。
    多连杆式悬架的特征——连杆配置,每种车型各不相同,但是,其目的是一样的。即优化几何尺寸变化及变形转向,具体项目如下:
    ① 消除对地阻尼力变化(即使在车体发生内倾时,通常也是令轮胎垂直。这在近年来的轮胎变宽、扁平化的趋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特性。)。
② 消除内倾转向(控制悬架行程时的车轮前端变化,即便在凸凹路面也不降低其直线性。防止轮胎的磨损)。
③ 消除轮距变化(控制悬架行程时轮胎间距的变化,即便在凸凹路面也不降低其直线性。保持良好的平顺性)。
④ 消除自升现象(转向过程中重心上升,对地阻尼力减小,防止操纵稳定性降低)。
⑤ 确保抗俯冲、抗下蹲的性能(加减速时,稳定姿态,防止车体上升或下沉)。
⑥ 通过变形转向,防止转向过度(在轮胎受到前后力、横力、上下力的作用时,使车轮朝转向不足的方向变位,提高操纵稳定性)。
⑦ 确保前后方向的变形转向(减少负载噪音、杂音及振动,提高平顺性)。
⑧ 确保悬架的刚性(轮胎受到横力作用时,防止阻尼角度的发生变化)。

这种多连杆式悬架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悬架形式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9-7-2025 18:49 , Processed in 0.36096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