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电动车内幕那些弯弯绕
作者:猹先生 新能源汽车似乎势不可挡,但是市场真的就是表面那么光鲜亮丽吗?这期猹先生揭秘一下电动车内幕那些弯弯绕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不看好目前阶段的电动车市场,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目前电动车自身电池问题,充电技术问题,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当中另一部分原因猹先生也稍微提了一下,就是相关车企研发的事,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包括商业机密、包括法规政策等诸多因素,猹先生没仔细谈。但是由于最近财政部的一些专项检查与打击,那么猹先生就进一步解读一下电动车或者说新能源汽车目前市场发展的另一些瓶颈问题,那就是关于研发和政策。请看猹先生再谈电动车。 ![]() 车企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弯弯绕 财政部近日启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坚决打击各类骗补和寻租行为。检查工作于2月1日启动,至3月下旬结束。这条消息发布以后,相信很多汽车企业和伪汽车企业的高管肯定纷纷要紧急开会评估自身状态了,因为汽车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目的在汽车生产行业人人自知,2015 年,我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 37.9 万辆,同比增长 4 倍,成为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大国,形势似乎很喜人。但是38万的汽车产量,被 3400 多车型一分,一个车型也就生产100辆左右,其中刨去秦、北汽E系列、腾势、特斯拉等等销量高的车型平均每个车型剩下的产量就剩下呵呵两个字了。那么零利润或者负利润后面到底是什么促使汽车企业投入如此巨大的研发成本呢? ![]() 骗补 骗补这件事在我国可谓是屡见不鲜,什么流行骗什么,什么补贴大骗什么,前些年骗秸秆发电、秸秆造纸,国家政策是好的,废物利用,用补贴的方式去鼓励社会,但是放到个人那就是有利可图的政策漏洞。很多空壳企业利用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谋利,但是并不设计生产新能源汽车,或者设计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根本达不到使用标准。还有一些空壳企业购买相应的零部件进行组装销售后进行回购再利用,更有一些申报后挪用补贴资金。这些骗补方式层出不穷,各类报道也屡见不鲜。但是这类差不多可以理解为明晃晃的骗,一定要严厉打击。 ![]() 国家考核车企平均油耗 还有一类汽车企业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还有另一些基于企业发展的考量,可以说是钻政策的空子。这类企业蜂拥发展新能源汽车与国家将考核乘用车新车平均耗油量有关,工信部等 部门 2013 年 3 月 14 日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其中第十三条是平均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方式:" 核算主体各车型燃料消耗量与各车型所 对应核算基数的乘积之和除以该核算主体所有车型核算基数之和。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圆整至小数点后两位。" 根据 2012 年 6 月 28 日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要求 2020 年当年乘用车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达到 5.0 L/100km。这一指标看似很严格,而想想自己的汽车好像怎么开也达不到啊,但是其实这条指标却在全球属于中等水平,欧盟指标为 3.8L,日本指标为 4.9L,美国指标为 6L。中国国产汽车企业大多数都属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能研发出自己一套动力总成的企业都是少部分的,更别说油耗达到 5.0 L/100km的水平,如果达不到就会面临着每销售一辆车就会有相应的一笔罚款的境地。但是车企们还是找到了维持生计的低成本方法,那就是开发新能源汽车。根据《核算办法》第十五条:" 为鼓励发展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产品,在统计企业达到国家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的情况时,对企业生产或进口的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 里程达到 50 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 5 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低于 2.8 升 /100 公里(含)的车型(不含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按 3 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其他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按实际数量核算。"这篇字很长很复杂,那就举个例子一下就懂了,网友戏称的纽北神车比亚迪秦按国际测算标准实际油耗尽为百公里1.6L。也就是它可以中和掉百公里油耗为8.4升的汽车,如果比亚迪只生产这两款汽车一个是秦,一个是百公里油耗为8.4升的汽车,那么比亚迪就合格了。这就是很多汽车企业纷纷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研究的结果。 ![]() 很多汽车企业不是为了发展而研发新能源汽车,而是出于应对政策而研发,为了降低研发新能源汽车的费用,白车身,内饰零部件,甚至悬架系统都采用以量产车型的,甚至很多企业为了废物利用直接用卖的不好的车型进行新能源车的研发,基本上就是买来电机、电池、电动系统然后往里面一装就上市,根本不考虑实际用户使用,这类做法算的上是巨额的浪费。所以名录上的3400多车型在售的两只手就能查过来的状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 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大趋势毋庸置疑,而国家为了发展自身民族工业从政策上扶持整个行业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当政策缺少监管,或者利用政策可以平衡自身利益而不去发展自身技术政策也就成为了那些不正当目的的人或者企业的罪恶工具,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更背离了国家的良好期盼。作为汽车业界的一名参与者,真的希望这次可以真正加强监管,大力查处,制定新的关于政策的补足型监管措施,使新能源汽车的补贴真正应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真正造福于消费者,使企业研发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新能源汽车。 ![]() |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共0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