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汽车设计 > 查看内容

2008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亟待破题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中国机械汽车人才网
PostTime:14-1-2008 16:24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2008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亟待破题

核心技术缺失 威胁产业安全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重型商用车将开始全面实施国Ⅲ排放标准。从国Ⅱ升级到国Ⅲ,发动机要再设计并融合电控技术,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技术比较薄弱,更多要依靠跨国公司提供产品。行业管理和企业人士均意识到,核心技术缺失正在威胁产业安全,而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将是有效解决途径。

    产业安全受威胁

国Ⅲ的实施意味着重卡企业生产的产品搭载的发动机要实现由机械式向电子式转变。尽管国内主流发动机企业如潍柴、锡柴、玉柴等都已开发出了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新型发动机,但国Ⅲ发动机中最核心的电控高压共轨技术,大多采用的是博世、电装、德尔福等跨国公司的产品。这使得一台安装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国Ⅲ标准发动机,要比国Ⅱ发动机的成本高出4万~5万元左右。在重卡行业利润普遍不高、消费者对价格相当敏感的情况下,将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在技术上受制于人,将威胁到本土企业的产业主导权,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教训。

自主研发遇困难

    我国本土企业很早就开始进行此方面的研发工作,希望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共轨技术。但目前的现状是,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产业化能力方面,本土企业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汽车技术经过近百年的持续发展,是各项技术成果不断累积的过程,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同时,系统中采用的技术等级也逐步提高,实现条件和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对企业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就中国企业目前的情况来说,实现起来还比较困难,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阶段,单个企业仅靠自身力量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很困难。” 北汽福田总设计师邬学斌说。在他看来,多家企业在相似的问题上进行研究,在客观上形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极大地消耗着本土企业宝贵的资源,造成为数众多的本土企业在技术上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始终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上徘徊不前。

    自主研发难有突破,可市场和法规的压力却不断增大,本土企业怎么办呢?有专家提出,要想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各个企业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同时还应考虑联合攻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告诉记者,在严峻的事实面前,多家企业已经表示出合作意愿,并且十分迫切。这种联合开发的情况在国外很常见,但在国内还不多,现在国内的产业环境变了,企业已意识到只有联合才是出路。

    如何破题

    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当遇到此类问题时,通常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联合专业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等研究机构,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开发,由政府集中国内优势力量,集中突破某些关键技术,而后采取适当的方式提供给企业使用;二是在各企业之间开展自由合作,联合攻关。

    据邬学斌介绍,这些成长为跨国企业的巨头们并不是在产品市场化这一层面上进行的合作,而是利用各自的优势,仅在某些关键技术的突破方面进行合作。待取得成果后,再各自分头进行产品市场化过程,最终结果交由市场来决定。同时,技术层面的联合研发也是汽车企业自身技术储备的需要,是确保汽车企业持续成长的需要。

    “联合攻关早在3年前就该进行了。” 重汽副总工程师李玉生说。在采访中,多家企业代表都表示出类似的想法。可为何一直不见实际行动呢?记者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压力不够,缺少动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国内企业活得相对滋润,尚未体会到破产的威胁。而一些跨国公司之所以热衷于联合开发并有所作为,均是因为他们有过切肤之痛。有专家也提出了另外一个原因,即思维方式的制约。同行业企业会把对方看成竞争对手,联合研发存在很多操作层面的障碍。

    “现在的产业环境下,再想一家独大、垄断市场几乎不可能。在关键技术上联合攻关是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需要,也是企业共赢的需要。”一位政府管理人士斩钉截铁地强调。他认为,已经到了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破题之时,政府、行业、企业相关部门要加速行动起来。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0-9-2025 10:04 , Processed in 0.3373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