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汽车品牌的造型辨识度为什么不高?
作者:车辙 家族化的设计在最近几年的汽车设计圈子里开始成为潮流,不仅仅是开创了家族化设计这一先河的欧洲企业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家族化的设计在最近几年的汽车设计圈子里开始成为潮流,不仅仅是开创了家族化设计这一先河的欧洲企业,本土品牌也开始呈现出了家族化的设计趋势。不过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大部分的本土品牌虽然采用了家族化的设计,但是辨识度并不如欧洲车的家族化设计那样高,甚至还会有几个本土品牌同时撞脸六边形进气格栅和开眼角大灯的设计。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在家族化设计更进一步之后的设计语言提炼,符号化元素的设计。何为符号化元素,简单点说,就是通过某一造型元素来作为某一款车型的代表元素,继而提升车辆的认知度。额,比如说,许晴嘴边的那两个酒窝,就是一个符号化的元素。符号化不等同于家族化,符号化是在家族化基础上的精进。 比如,我们来看下面的对比。 如果要快速说出两款车型的品牌和车型,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认出下面的蓝色车辆,至于上图中的红色车辆,可能还需要去百度一下图片验证一下自己的判断。这就是符号化元素的一个典型对比。图中红色的车辆是斯巴鲁力狮,标准的三厢车造型比例,和几乎所有横置平台的三厢车一样,品牌以及车型的辨识度都不高。如果不注意的话,和下面的这款国产车搞混淆也是有可能的。 图中的蓝色车辆想必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什么车,宝马3系。长车头短车尾的设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以来都是宝马的家族化传统,这个造型比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代E21车系开始展露头角,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第三代E36车型上就得到了固化。后续的宝马3系整车造型比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微调和升华后的结果。除了整车造型比例上的符号化之外,宝马3系C柱小窗位置的霍夫迈斯特拐角也同样是宝马3系上的一个符号化元素,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002车型上就一直延续和演变到了现在。 我们不妨再举一个符号化的例子。 自从大众汽车开始了家族化的前脸设计之后,大家都在说大众车是套娃,傻傻的分不清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尽然。符号化的设计元素并不仅仅是体现在前脸的造型上的。比如说,在大众内部最受重视的高尔夫家族。 不需要看前脸,只用看整车的形态就知道这是一辆高尔夫,在两厢车市场上独一无二的C柱设计、平行发散式的车窗趋势、平直的车顶线条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垂直的车尾造型。这些形体上的构成就形成了高尔夫家族一个符号化的元素,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再来看一次辨识度的测试。 是不是可以第一眼找到高尔夫呢?剩下的那款车是法国版的高尔夫标致308。可以看到,两款车型都采用了相对垂直的C柱造型,并且在窗框线条的构成上也都采用平行发散式的结构,但是从车辆线形的辨识度上来看,标致308的辨识度还是不如高尔夫那样纯粹。 事实上,从以上的两个对比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车辆符号化的特征营造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功效,符号化特征的建立是伴随着一个漫长的车系迭代的过程逐渐成立的。比如宝马3系的经典后驱车造型比例以及高尔夫的C柱。换句话说,一款成功车型的符号化特征是一个贵在坚持的过程。仅仅通过家族化的前脸设计是无法打造这种经典传承式的设计语言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符号化的营造并不仅局限在某一细节的点缀上,更多的情况下符号化的设计是体现在整车形体以及造型比例上的家族传承。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宝马的X5系列,这一系列车型的演变历史是这样的。 而奔驰E级的形象演变是这样的。 刨去老爷车不算,从第一辆四眼E级开始,奔驰E级的车头形象都是以大量的横向线条来拉宽车头的视觉宽度,虽说时至今日奔驰E级的前脸细节造型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整个前脸的造型比例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如果说家族化前脸的营造是在二维平面内构成家族化传统的话,那么符号化的设计就是在三维空间内来营造家族化的传统。一旦符号化的特征形成,那么即便是遮蔽了车标,车辆也是可以在第一时间被认知的。所以这也就给符号化元素的构成提出一个重要的思考,在车型设计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设计师是否考虑到这一车型在造型上的传承?是否有独创的传承元素?一款车是否能够成为经典,从设计伊始就已经决定了。 上面说到的是单一车型上的符号化元素,那么在品牌车型上,是不是也有这种符号化的元素呢?当然是这样的。单一车型的符号化是时间轴的纵向维度,而品牌车型的符号化就是横向维度。其实,品牌的符号化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家族化设计,眼下,品牌的符号化设计也已经上升到了形体以及内饰的高度。这一问题在今年年初我们已经借着北美车展的东风聊过这个话题,这里就不多表。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单一车型的符号化元素就一定是正确的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单一车型在形态上所保持的符号化设计是欧洲汽车企业的惯例,而在日本汽车企业里这一思路似乎不是那么的行得通。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过度的符号化运用最终限制的是创新的脚步,那么,符号化的设计该保留多少,这个就看企业本身的发展思路了。 |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共0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