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行业锐评 > 查看内容

博世、德尔福、电装角力中国电喷市场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中国机械汽车人才网
PostTime:13-4-2008 13:52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格,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它们生产的电子控制燃油喷射(以下称“电喷”)系统向中国输出的步伐。目前,博世、德尔福、电装在国内已经形成比较强的竞争态势。

■  跨国电喷企业在中国布局

    在国际上,目前德国博世的燃油喷射系统占据全球80%左右的市场份额。第二名日本电装,其市场占有率为12%。

    博世在三家企业中最早将技术输入中国。无锡威孚于1984年耗资3000万元引进了博世公司的A型泵制造技术。1995年,威孚与博世再次合作,投资3000万美元建立了无锡欧亚柴油喷射有限公司。

    随之博世在苏州成立一家生产VE泵和P型泵的独资企业———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由于销售不理想,2004年8月,博世与无锡威孚成立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国Ⅲ及以上标准的电子控制柴油喷射系统,包括卡车共轨喷油器、轿车共轨喷油器、电控VE泵及共轨油嘴的生产、销售和服务。建成达产后,将生产国Ⅲ、国Ⅳ排放法规要求的新一代电控喷射系统产品,建设成年产56万台电控VE泵、70万台高压共轨和电控喷油器的生产基地。达产以后,公司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以上。在股权比例上,博世公司占67%,威孚集团占33%。

    德尔福自1994年进入中国以来,目前在中国的总投资额已超过5亿美元。建立了1家投资公司,11家合资独资生产企业,4个客户服务中心,1个技术中心和1个科技研发中心,并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德尔福清华汽车研究所。目前有上海和北京2家企业从事与发动机和排放相关零部件的研发。

    电装在中国也不甘落后,于2003年成立了上海电装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主要开发生产汽车发电设备、船舶用柴油机燃油泵及其配套的燃油喷射系统零部件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

    三家企业目前都准备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和市场开发,仅博世就将持续投资6亿欧元。

■  博世一家独大

    博世对电喷系统的研发已经有几十年的经验,而且产品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匹配试验,比较成熟,可靠性高,这与它使用的材料、加工工艺等有很大关系。广西玉柴技术中心梁锋博士告诉记者:“由于高压共轨系统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而博世在这方面又有很大优势,因此向中国推出产品时,没有专门针对中国国情开发的新产品,而是直接将其针对欧洲研发的产品向中国市场推广。”

    根据一位业内专家的介绍,国内企业购买的主要是博世、德尔福、电装三家企业的产品,博世占中国市场的60%,德尔福占20%,电装只有在上柴、锡柴的产品中使用,西门子在国内基本没有企业使用。国内发动机企业使用的电喷系统中,各个品牌电喷系统的比例也大体如此。

    据了解,尽管博世、德尔福、电装都已经进入中国,不过只有博世已经开始生产电喷系统需要的零部件,德尔福电喷系统的部件主要靠进口。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德尔福的很多汽油电喷系统是由德尔福设在土耳其的公司生产的。”

■  本土电喷企业更关注电装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汽大柴和玉柴使用德尔福的产品,主要是通过进口,然后通过衡阳某公司组装使用。

    潍柴大量使用博世的高压共轨系统,并投入数亿元用于匹配工作。由于使用高压共轨系统对发动机的改动比较大,目前该项目还在推进过程中。玉柴的国Ⅲ产品中也有60%左右使用博世的高压共轨系统。
电装的电喷系统主要用在上柴和锡柴的部分产品中。某本土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电装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过随着电装对中国投入的增加,以及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相信占有率会有所提升。而且日本本土情况与中国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中国市场的把握也会更到位些,因此电装在中国的发展是我们公司比较关注的。”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0-9-2025 08:44 , Processed in 0.3182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