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汽车设计 > 动力系统 > 查看内容

逆风而行 是什么让马自达力挺内燃机?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liuxianglong 作者: 笑寒松来源: 笑寒松
PostTime:22-5-2018 23:03
现在各个车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当然是新能源领域,而且都想方设法的在这个还未成熟的领域站稳脚跟。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现在各个车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当然是新能源领域,而且都想方设法的在这个还未成熟的领域站稳脚跟。当其他车企奔波在新能源的道路上时,马自达却没有跟随大多数车企的步伐,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中,而是继续特立独行的优化内燃机,马自达这样独树一帜的表现,确实让人惊讶。但新能源是大势所趋,马自达为什么不随波逐流?

    力挺内燃机,看看马自达说的大实话

    最近马自达在中国发布了“Zoom-Zoom可持续发展战略2030”说明会,第一次展示了“创驰蓝天-X”,透露了搭载第二代创驰蓝天技术的汽油发动机一些信息,“创驰蓝天-X”跟现款的“创驰蓝天-G”想比,最大可以减少20%~30%的油耗,扭矩将提高10%~30%,从而实现马自达的新一代的发动机与电动车媲美。其实马自达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中国目前超过三分之二的电力靠的是火力发电,并且来源大部分都是烧煤炭,如果新能源汽车的电力是这样来的,是不是显得多此一举?

    但是根据趋势,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入局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而且早在2004年,中国国防科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预计2020年前,中国将新建27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总规模将达到3600万千瓦;核电在中国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将会有大的增加,所以核电的增长,电能将会更环保。如果想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又不跟着中国国情走,未来马自达在中国汽车市场将会变得很难堪。

    力挺内燃机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反观马自达本身,其实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过去50年里马自达曾经好几次濒临破产,由于转子发动机的应用,把处在破产边缘的马自达拉了回来。但转子发动机是把双刃剑,给汽车带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使零部件的磨损严重、使用寿命短,也使得汽油不能充分燃烧,耗油并且不环保,它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导致2012年停产。为了走出绝境,马自达又研发出了创驰蓝天技术,并且在汽车市场渐渐站住了脚跟。

    马自达作为一个日本二线车厂,用实力使自己绝境重生实属不易。好不容易凭借自己的创驰蓝天技术在市场有了不错的成绩,各个车企却走向了新能源领域,正当大家都以为马自达也会随波逐流的时候,马自达却背道而驰,新能源是什么?有我的创驰蓝天技术好吗?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马自达其实也不全是漠不关心新能源,毕竟这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大趋势,在今年北京车展的时候马自达就透露,将和合作伙伴长安和一汽共同商讨新能源车的研发计划。看得出,马自达并不是想要自主研发新能源,为什么不自主研发?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不好吗?

    其实马自达又何尝不想,但是能力有限。马自达一直致力于转子发动机的优化,和创驰蓝天技术的研发,这个可是让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本,如果放弃这个技术,又相当于让自己陷入绝境。那它不可以继续使用老套路吗?资金不够又出一款新车不就解决了?研发新能源是从零开始,是个漫长的阶段,起步又比别人晚,其他品牌新能源车上市的时候,马自达也只是处在研发的阶段,然而又没有新产品填补市场的空缺,而且马自达本身就是个小的车企,是没有那多资本重新研发新的技术,所以马自达目前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坚持自己的技术,力挺内燃机。

    大力有话说

    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创驰蓝天-X”能与电动车媲美,确实很厉害,但是新能源车是汽车行业的大趋势,不跟着大潮流走的话,未必能在汽车行业站得住脚。难道忘了自己以前身处过的绝境吗?如果真的决定背道而驰的话,期待你的表演!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qchjl_admin@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6号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4-2024 09:17 , Processed in 0.13352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