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政策法规 > 查看内容

救世主还是洪水猛兽?理性看待跨国汽车公司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中国机械汽车人才网
PostTime:22-4-2008 20:23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如今的第十届北京国际车展已被跨国公司视为国际顶级车展,也就是所谓的“A级”车展,这是18年前第一届北京车展的主办者们难以料到的,更是30年前跨国汽车巨头开始进入中国时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对于当时的跨国汽车巨头来说,中国汽车市场是一片蛮荒之地,到这里来投资无异于探险。“中国根本不具备生产和消费汽车的条件”,这在当时是绝大多数跨国汽车巨头的共识,这种“共识”在今天的不少国人看来是一种难以容忍乃至值得报复的轻慢。只有美国克莱斯勒、德国大众和法国标致敢于“反潮流”,在80年代来到中国,尽管标致和克莱斯勒在探险中先后蒙难;日本丰田虽有心进入中国,但一直谨小慎微,错过了多次机会,直到1998年才在华建立了第一个整车合资企业———四川丰田。

    如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和跨国汽车巨头们的纷至沓来,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但跨国公司开始被指责说:你们为什么不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你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扼杀中国的自主品牌;你们在这里建立合资企业也是为了让中方合作伙伴产生依赖性,进而失去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允许跨国汽车巨头们进入中国的政府部门来说,这叫“市场换技术彻底失败———市场丢了,技术没换来”,整个一个引狼入室。

    对跨国公司来说,这种指责恐怕是令其最不可思议的中国特色之一。“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这是交易,要有条件,要双方自愿,要双赢,这才公平。”不同的跨国公司向我解释这一问题时都千篇一律,且一脸无辜。当然,也有例外,一些了解一点中国文化的老外会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企业到我们那里投资,如果我们要求必须转让技术,他们答应吗?更有甚者:我们也转让过技术,但是中国企业没有做好,还差点砸了我们的牌子,这该怨谁?这话够狠,简直是一语中的,当然也只能在私下交流中说。

    实际上,跨国公司没少向中方合作伙伴转让汽车技术。变速箱、发动机、零部件等七零八碎的汽车技术转让早已不胜枚举,即便是底盘、车身这类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转让据不完全统计也不下15项(见“跨国公司对华汽车核心技术转让一览表”)。其中,既有上代车型,也有同代车型;既有低档面包车和中档轿车,也有高档豪华轿车。

    但我们做得怎样?某中国企业用某跨国公司新一代车型的技术生产自主品牌产品,卖的不好,而那家跨国公司在华合资生产的同一平台的车型则卖的不错,于是这家跨国公司的一位人士惶恐不安地对我说:我们就怕媒体因此会说,我们把坏的车型给了中方合作伙伴,而把好的车型留给自己的合资企业,其实中方合作伙伴生产的那款车型在国际市场上卖的很好,我们又不能说这是中方合作伙伴的问题,真是有口难辨!

    我们的确用市场换来了技术,但我们却说压根就没有,是因为我们喜欢遗忘,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又不敢面对这种令人不快或尴尬的现实?我们似乎更喜欢这样的现实:我们的自主品牌正在迅速发展,我们已有实力来购买外国的汽车技术、设备、品牌乃至人才。但我们又不愿承认这种实力实际上正是与跨国公司多年合作所产生的结果之一。

    于是我们说,当年我们引狼入室,白给外国人打了近30年的工,反而荒废了自主开发、抑制了自主品牌的发展,早知如此悔不当初!今天我们开始跑步了,我们却因此而自责:早知如此,干嘛当年非要让别人扶着学走路?!还因此而抱怨:当初你跨国公司扶我走路就是没安好心,就是想让我一辈子也不会独立行走,更跑不起来!
我们喜欢说跨国公司不是救世主,不是慈善家,不是白求恩,是想说明我们本来以为他们是,而且应该是,但结果却不是,我们受骗上当了,所以我们不过是一群对跨国公司抱有不切实际幻想或善于一厢情愿的傻瓜,还是想说明只要跨国公司不是救世主,不是慈善家,不是白求恩,就一定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或洪水猛兽?

    跨国公司的确转让了汽车技术,在华投资也对中国汽车工业和市场的发展、税收、就业等方面客观上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我们用不着对其感恩戴德,因为他们也从中获益,这是交易,包括像本田这样让合资企业搞“半主品牌”的举措。但我们也犯不着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获益就怀恨在心,非要像一个受迫害狂似地把自己定位于那种人见人欺的角色,如卡夫卡《地洞》里的老鼠那样,一天到晚惶恐不安地幻想、预期着某种外来的迫害或阴谋……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我们在世人眼中成为那种缺乏理性、只顾自我感觉、不问他人利益、不讲游戏规则的另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跨国公司的恶劣情绪不会妨碍我们在车展上以极大的兴趣观看他们的产品。我们或许看到我们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也会看到我们哪些车型与跨国公司的产品“过于相似”,并猜测其是属于合法转让,还是合理模仿。面对差距,我们是该继续喋喋不休地抱怨所谓“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还是冷静下来,理性地反省一下自己的问题?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qchjl_admin@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6号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7-5-2024 23:46 , Processed in 0.12810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