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行业锐评 > 查看内容

福特汽车深度解析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liuxianglong 来源: 招商证券
PostTime:11-4-2020 16:15
本篇报告回顾了福特汽车公司从创立到 2008 年的发展历程,复盘了其经营过程中的成 功和失误决策。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本篇报告回顾了福特汽车公司从创立到 2008 年的发展历程,复盘了其经营过程中的成 功和失误决策。

从美国汽车行业诞生到 1907 年,亨利·福特抓住汽车行业萌芽的机遇,凭借自己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并树立了“生产面向大众市场的汽车”的理念,1908 年至 19 世纪 20 年代中期,得益于流水线的建立,福特公司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福 特汽车产销量都明显提高。T 型车的推出使福特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以及海外市场大获 成功,福特公司迎来了发展最辉煌的阶段。19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至二战期间,由于消 费观念的变化和福特公司管理层的错误决策,福特被通用赶超。虽然福特后续采取了扩 大产品线、推出新车型等应对举措,但未能重新夺回市场。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中期,亨利·福特二世接手了福特公司,进行了大规模多维度的改革,内容包括改 革经营管理制度和推出新车型等。这些改革取得了成功,使福特成为一家现代化企业。70 年代之后日系车进入美国市场,在宏观环境、行业政策和人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下,美国三巨头都面临比较大的经营压力,美系车企的市场份额仍然不断被日系车 企抢占,虽然福特在三巨头表现相对亮眼,但是也很难改变时代的趋势。2008 年金融 前后,福特通过多项改革措施,剥离了大部分非核心资产,重新聚焦福特和林肯品牌, 避免了破产。

福特推出的 T 型车推动了汽车的普及,是汽车行业的发展的推动者。我们认为以 T 型 车为例,来分析爆款产品的出现对相关产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将对分析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历经波澜,福特公司诞生(19 世纪 70 年代-1907 年)

19 世纪末,汽车工业在欧洲萌芽,美国利用其已有的工业优势紧跟这一趋势。亨利·福 特凭借自身技术进入汽车行业,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确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致力于 生产大众车,成功创立福特汽车公司。在初期的发展中,福特在产品和制度方面不断进 行完善,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

福特在两次创业失败后,确立了符合当时美国汽车市场的、成熟的经营理念——生产价 格低廉、能被大众接受的汽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福特公司在早期竞争激烈的市场上 占据了领先地位。公司早期的研发和生产活动也培养出大批工程人才,积累了技术和生 产经验。这些对福特后来的迅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二、蓬勃发展,建立汽车帝国(1908-1918 年)

这十年福特汽车公司高速发展,甩开了行业其他竞争者,引导了汽车行业走向。福特汽 车公司实现了三个划时代的成就:生产价格低廉且实用的 T 型车,推动了汽车的普及;使用流水线进行生产,实现汽车制造的自动化;推行日薪 5 美元和 8 小时工作制,使 工人更加稳定地工作。这三项里程碑性质的改革都是在1908-1918年这一阶段实现的, 这一阶段是福特公司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黄金时期,也是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后续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时期。

福特公司推出 T 型车,解决了汽车行业普及所需要的产品问题;创立流水线生产方式, 解决了汽车行业的成本问题;通过薪酬改革,解决了劳资关系的问题。福特公司在这一 阶段的三个创举,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后人甚至用福特来命名它带来的新的工业生 活模式——福特主义。1934 年,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提出了“福特主 义”一词,这是一种新的制造体系,旨在生产标准化、低成本的商品,并为工人提供足 够体面的工资来购买这些商品;亦可描述为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经济扩张和技术进步 模式:使用专用机械和非熟练劳动力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虽然福特主义是一种用于 提高汽车工业生产率的方法,但这一原则适用于任何一种制造工艺。

……

三、内外交困,陷入发展危机(1919-1944 年)

本阶段由于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福特公司在汽车市场上未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被对手通用汽车公司赶超。后来福特公司虽然采取了包括研发新车型、收购林肯公司等 一系列措施,但只能获得在短期内取得有限成果,始终无法恢复自己领导者的市场地位。

失去领导者地位(1919—1929 年):福特公司没有适应市场的变化,被通用赶超,发 展遭遇困境,采取了推出新车型和收购林肯公司等措施,但遭遇了经济大萧条,新举措 带来的效果有限。

重新调整公司发展方向(1930—1944 年):扩大细分市场产品,填补产品价格空白区 间,并针对海外市场推出新车型,但二战再次打乱了公司的发展节奏。

福特公司陷入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公司内部,管理层的内耗使企业无法做出适应市场形势 的正确决策,导致企业发生了从具备竞争优势到被对手超越的重大变化。福特的高层管 理缺乏制衡,使公司做出专注生产单一产品 T 型车的决策,没有跟上消费者需求的转变。从 1935 年早期,通用就形成了从低到高的雪佛兰、庞蒂亚克、奥尔兹、别克、拉塞尔 和凯迪拉克六个档次的产品系列,克莱斯勒也有五个不同等级的产品系列,而福特直到 林肯 Continental 问世后,其产品线才基本覆盖全部的轿车市场。福特公司在战略调整 过程中,又先后受到经济危机和二战的影响。

……

四、涅槃重生,成为现代企业(1945-1963 年)

1945 年 9 月,亨利·福特二世接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而 1945 年福特公司的状况并 不乐观。福特二世改革了公司的治理制度,使公司成为一家现代化企业;同时树立以产 品为核心的理念,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车型,提升了福特公司的综合实力。

亨利·福特二世上台后,为福特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化制度,使公司成为现代化企业, 并且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但紧接着的 1950 年宏观经济控制阻 碍了福特迅猛的发展势头,使其未能进一步缩小与通用汽车公司之间的差距。经济管制 取消后,福特公司加大了新车型的研发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雷鸟、猎鹰和 F 系列卡 车都获得成功,野马品牌被消费者广泛认可。这一阶段也存在决策失误的情况,埃塞德 尔品牌的失利给福特公司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

五、危机丛生,福特举步维艰(1964-1979 年)

这一阶段福特汽车公司面临多重打击,发展举步维艰。外部层面主要包括宏观环境限制 和日系车的冲击,企业内部也因为成本提高和产品质量缺陷面临着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本章主要分析福特公司遭遇的困境及采取的相关对策。

5.1 联邦政府出台政策,福特发展受限

5.1.1 污染控制法案提高产品标准

环境污染引起民众重视,汽车行业承压。20 世纪 70 年代的美国民意调查中显示,70% 的美国人认为环境污染是最紧要的国内和国际问题,而国内汽车工业的发展是造成环境 污染的重要元凶之一——在没有任何污染处理装置的中型汽车行驶时,10000 英里的路 程会产生 520 磅碳氢化合物和 90 磅氮氧化物。美国大气污染物中 60%都是由机动车产 生的,除了空气污染之外,频繁的交通堵塞和其他各类有毒废物也与汽车工业紧密相关。因此当时的美国汽车行业面临政府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被认为是大量社会弊病的罪 魁祸首,许多批评家们也对汽车行业展开强烈抨击。

联邦政府针对汽车工业颁布《空气清洁法》,法案规定标准较高。美国政府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颁布了《空气清洁法》,设立了严格的有毒汽车排放物的标准。其中 1970 年颁布的法案中要求汽车需要将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降低 97.3%。虽然标准严格,但由于 19 世纪 70 年代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汽车制造商们积极相应这一号召,采取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此后十几年内,联邦政 府还对法案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响应降低污染政策的要求,加大投入以减少汽车的污染排放。福特公司必须同时对市场 的要求和联邦政府的空气污染法规的要求作出反应,这使公司对产品的设计和业务的很 多方面将受到来自联邦法规的深刻影响。1972 年福特公司开发了排放控制系统,能够 以合理的成本将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降低 43%,并将一氧化碳排放量从 1974 年的联邦标 准中削减 29%。这意味着在不使用昂贵的催化转换器且不进一步严重恶化车辆的可靠 性、性能和经济性的情况下,在当时车辆的排放水平上减少 91%的碳氢化合物、78% 的一氧化碳和 48%的氮氧化物。1973 年福特与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福特 公司获得了有关 cvcc 发动机设计的技术信息,并根据 cvcc 发动机系统专利获取了在全 球范围内的非排他性许可,可以生产和销售适用于所有应用的各种尺寸的发动机。初步 研究表明,该发动机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其他问题。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的举措除了干扰福特公司自主 生产计划的同时,还存在其他的缺陷:一方面会使汽车的耗油量上升,降低汽车燃油效 率;另一方面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降低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排放量会增加氮氧化 物的排放量,同时减少三种污染物排放的目标难以实现。

5.1.2 交通安全法案加大公司支出

美国颁布交通安全法案,福特加强汽车安全研究。1966 年,美国颁布了《国家交通和 机动车安全法》, 对整个汽车行业和福特公司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法案授权美国运 输部(ODT)对乘用车、客车等以及这些车辆的装备和部件等制定并实施联邦机动车安 全标准(FMVSS),任何车辆或装备部件如果与这一标准不符合,就不得以销售为目的 进行生产。福特公司加强了汽车安全研究,并建立了一个新的自动安全研究中心,该中 心是行业内第一个该类型的场所,位于迪恩伯尔,将在 1967 年初正式运营。该中心将 用于确定模拟事故情况下的车辆乘员的物理反应。

福特公司为增强汽车安全新增了一系列设计。福特汽车配置救生员设计安全功能,对驾 驶和乘车人员安全提供保障。福特汽车的救生员设计安全功能作为标准配置安装在 1967 年的大多数乘用车上。1968 年所有的车型具有救生员设计安全功能,包括前后侧 标志;较大的扶手和凹进或折叠的车门把手;吸能转向柱、两辐方向盘和轮毂,以提供超大的冲击区域;安全设计的旋钮和控制装置等。增强汽车碰撞时对乘员的保护。自 1968 年起,除敞篷车之外的所有车型配备前排座椅肩带,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车型上 推出了“受控挤压”设计,新的前端设计、吸能式转向柱和受力方向盘可以帮助降低发生 碰撞时乘员的受伤程度。另外福特公司还研制了一种实验车,测试人类对各种转向情况 的反应:测试车可以通过使用电液系统复制任何汽车的转向“感觉”;另一个发展是一个 “可视化”模拟碰撞测试的系统,将从真实碰撞试验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电脑就能绘制 出汽车和车内人员在撞车时的情况。1976 年福特生产的汽车中,有 14 万辆小型车配 有安全气囊用以保护司机,当汽车以至少相当于每小时 12 英里(约合 1.6 公里)的撞击速 度正面撞到固定的障碍物上,这款安全气囊可以自动充气以保护驾驶员的安全。扩大保 修范围。除了汽车自身装备的改进之外,美国福特和加拿大福特都增加了汽车的保修范 围,包括动力传动系、转向和悬架部件 5 年或 5 万英里的保修以及剩余部件 2 年或 2.4 万英里的保修。

5.1.3 燃油效率规定降低福特盈利能力

(1)石油提价与中断供应

美国依赖石油进口,遭遇严重能源危机,汽车行业面临压力。从 1947 年起,美国的石 油进口量就始终高于国内产量,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石油供本国使用。1973 年初,美 国出现了能源短缺的问题,汽油市场上供不应求,美国各地都有对汽油的强烈需求。1973 年 11 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Countries,OPEC)将石 油价格提高了 70%,并且拒绝向美国出口石油。同时联邦政府的反通胀政策导致经济 增长整体放缓,行业销售也在下降。限制经济政策对汽车销售的影响因汽油短缺和迅速 上涨的价格、消费者的不确定性以及生产商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而进一步恶化。每个汽 车制造商都在这次剧变中受到不小的影响,大量的汽车装配工厂停工关闭:1974 年早 期,美国有 25 万名汽车制造工人被解雇。1979 年的石油短缺对福特公司的负面影响更 大。1979 年,中东对美国的石油供应又一次中断,美国再次面临石油短缺的境况。而 日本汽车生产商却从这次危机中大大获益,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到了 20%。同时受益的 还有通用汽车公司,通用在此之前推出了省油汽车庞蒂亚克菲尼克斯(Pontiac Phoenix(参数|图片)) 和雪佛兰嘉奖(Chevrolet Citation),在危机中抢占了市场。而福特公司则在此次石油 危机中再度遭受打击,发生经营亏损。

汽车行业销量下降,且主要消费对象从大型车转为小型车。1973 年的石油危机对美国 汽车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人放弃了驾驶汽车,转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汽车销售市场萎缩;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购买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大型美国轿车和高性能双 人汽车不再是消费首选,大型车出现滞销现象,许多大型车堆积在经销商和汽车制造商 的仓库中无法售出,而小型汽车开始大受欢迎。

(2)联邦政府制定燃油消耗法规

美国政府颁布法案,强制汽车生产商生产低油耗汽车。1975 年,美国联邦政府政府颁 布了能源政策和《节约法案》,对汽车的燃油消耗量也出台政策进行了限制。企业一般 燃料节约(CAFE)标准规定,汽车制造厂商们需要接受所有客用产品平均每加仑汽油 行驶里程数的检验——如果厂商想生产耗油量大的汽车,就必须在同一年内生产一定数 目耗油量低的汽车以降低产品平均耗油量。根据 CAFE 标准的规定,每个汽车制造公司 的所有客用产品平均每加仑汽油行驶英里数必须在 1978 年达到 18,1985 年的标准进 一步上升到到 27.5。

福特汽车与标准目标差距较大,公司为避免遭受处罚对生产进行调整。CAFE 标准刚公 布时,福特汽车平均每加仑汽油行驶英里数与要求标准的差距为 1.5。这一差距难以在 短时间内消除,而如果福特不能达到要求标准,则需要为此支付巨额的惩罚金。在这一 规定下,福特公司进行生产过程改革,采用计算机系统对车辆生产进行数据统计,实时 监测产品平均单位汽油行驶英里数。同时公司被迫削减销售火爆但耗油量大的林肯马克 Ⅴ车型产量,转而推出每加仑能够行驶 30 英里的小型汽车,甚至赔本出售小型汽车, 以达到 CAFE 规定标准。

5.2 日本进口车抢占市场

日本汽车生产商推出了更符合美国市场的车型。虽然 20 世纪 50 年代末。丰田和达特 桑(日产前身)就开始进军美国市场,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两家公司都暂停了 在美国的运作,把全部精力用于对美国市场形势和消费者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 此 20 世纪 70 年代,日系汽车重新进入美国市场时,他们的产品都是专门为美国市场 设计的,具有很强的竞争力。1966 年,丰田科罗娜(Toyota Corona)作为第一款针对 美国消费者设计的日本汽车,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结实耐用的特点,在美国市场大获成 功。随后其他一些日本汽车也在美国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日本汽车进口的增加对 美国汽车制造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美国汽车生产成本提高,日系车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美国汽车生产商面临着原材料、 外购件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涨,同时由于环境要求、安全要求等规定的出台和实施, 使汽车需要新增诸多污染处理和安全装置,汽车制造的成本上升,汽车的定价也随之上 升。1974 年福特公司提高了北美产汽车的建议零售价,该车型年度每辆车平均上涨 472 美元,上涨幅度为 10.1%;尽管价格大幅上涨,但福特仅收回了材料、劳务和政府授权 设备的成本上涨金额的约三分之二,福特北美生产的轿车和卡车的未回收成本每辆车增 加了约 360 美元。1975 年,福特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汽车业务利润接近盈亏平衡。公司 当年的利润主要来自海外和非汽车业务。成本的提高使包括福特在内的美国汽车制造商 面临着不利局面,消费者都转向购买外国汽车。虽然外国汽车制造商也面临着同样的管 制,但由于日本的劳动成本低于美国劳动成本,仅为 7 美元/小时,进口车的运费和关 税仅抵消了一部分日本劳动成本领先差距,因此仍然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日系汽车质量更优,且其大众化的汽车生产受到了消费者偏爱。日本汽车生产商非常重 视汽车品质,因此日系汽车质量更好,更加结实耐用。同时日本汽车公司没有按照顾客 指定的规格生产汽车或者在汽车上增加可以定制的零配件等,而是按照同样的规格进行 所有同类汽车的生产,这使得生产过程大大简化,生产效率明显较高。这也节省了消费 者购买汽车时用来挑选的时间,无需考虑复杂的附加特征,让只把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而 非时尚品的消费者群体更偏好购买日本汽车。

日本汽车的众多优势使日系汽车在美国市场中份额明显提高。1975 年,美国汽车销售 市场上约有 18%是外国车,其中三分之一是欧洲汽车,三分之二是日本汽车,包括丰 田、日产、本田和马自达等。而在 1977 年,进口汽车的市占率提高到了 21%,并且增 长的市场份额都是由日本汽车生产商抢占的。日本汽车众多制造厂商持续发力,日本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同时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市占率也持续上升,抢占美 系车市场份额。

5.3 采取措施增强竞争力

5.3.1 转移产能生产小型汽车

(1)推出微型车 Pinto 大获成功

迎合市场需求推出 Pinto 微型汽车,进行了创新性外观设计。第一款 Pinto(花马)是 自 1907 年以来最小的美国福特汽车,是福特公司在北美生产的第一款微型汽车。Pinto 的车身样式包括带行李箱的两门快背轿车,三门掀背车和两门旅行车。在 1975 年至 1980 年中,水星提供了重新标记的 Pinto 版本,即水星山猫。从 1974 年到 1978 年, 福特野马II与Pinto和山猫共享了一个公共平台,尽管其车身和动力总成种类有所不同。在 1981 年的车型年,因为福特公司将其产品线过渡到前轮驱动,Pinto 被福特护航所 取代。在 Pinto 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产量超过 300 万。

(2)增加小型汽车产量

为了满足对小型车日益增长的需求,福特将其北美的一些装配厂从大型汽车改造成小型 汽车,并扩大了几家生产小型车组成部分的工厂。1973 年,福特将北美的三个组装厂 从需求疲软的全尺寸汽车转换为畅销的小型车,扩大四个小型汽车组装厂,以应对短期 的能源短缺和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变化。1974 年初,福特大幅提高了生产小型汽车的能 力:芝加哥的装配厂从全尺寸的 Ford 转为 Granada 和 Monarch, Pinto 在新泽西州和 安大略省圣托马斯组装厂增加,Ford mustang(参数|图片) 的产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洛斯和密歇 根州迪尔伯恩组装厂增加。这些变化增加了小型车的产量,1974 年福特在北美的小型 车产量为 3.5 万辆。公司还在 1974 年从欧洲进口 8 万辆 Capris,以补充其在美国和加 拿大的小型车需求。福特在 1974 年以 110 万辆小型车的总销量占据了这一关键市场的 领导地位,

推出其他多种小型汽车。1973 年,公司推出两款新的小型车,Ford Granada 和 mercury monarch。他们代表家庭轿车市场的一个新概念,结合了高水平的舒适性,乘坐和优雅 与适度的外观尺寸和良好的燃油经济性。Granada 和 Monarch 有两门和四门车型,配 备精良的基础和顶级 Ghia 系列,比中型车更小、更轻、更经济,但提供了通常只有大型车型才有的舒适乘坐和豪华预约服务。Granada 和 Monarch 双门轿车的建议零售价 分别为 3,698 美元和 3,764 美元。

Lincoln-mercury 分部在 1975 年 3 月推出了小型车 bobcat 和运动型 capri 2,扩大了其 小型车市场的覆盖面。bobcat 有两种车型可供选择,一种是三门的敞篷车,另一种是 乡村旅行车,每一种都配有 2.3 升四缸发动机、前盘式制动器、样式独特的钢轮和齿轮 齿条转向装置作为标准设备。完全重新设计的Capri2于1974年初在欧洲推出,具有 “掀 背式”车门,更豪华和多功能内饰以及折叠式后座。

5.3.2 促进能源有效利用

福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能源短缺,并促进能源的有效使用,包括提高生产更小更 经济的汽车的能力,开发更高效的产品和配件;参与发展公共交通等。

调整汽车尺寸和重量,增强燃油利用率。福特公司改进了生产理念,生产更小、更轻的 汽车。为了实现更大的效率,福特产品规划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缩小汽车的外形, 同时保持足够的内部宽敞。公司还致力于减轻汽车平均重量:1985 年,美国福特汽车 的平均重量比 1977 年福特汽车的平均重量轻 1200 磅。虽然大部分重量的减轻来自小 型汽车产量的增加,但公司还广泛使用更轻的材料,如铝、高强度钢和塑料。

开发燃油效率更高的汽车产品及配件。除调整汽车的尺寸外,公司还致力于通过更先进 的发动机、变速箱和车轴,更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以及减重材料的创新应用来提高燃油 经济性。福特 1974 年型号的 400 和 460 cid 发动机都配备了由 Philco-Ford 公司设计 和制造的固态点火系统,与传统点火系统相比,固态点火系统需要更少的定期维护,而 且 Philco-Ford 公司的产品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点火时间,提高燃油经济性。1975 年,福 特的研究和工程中心开始在 Torino 测试一台试验性的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杰 出的排放和噪音控制能够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带来实质性的进展。福特的另一个研究项目 涉及 PROCO(程序燃烧)燃料喷射 v-8 引擎。每个气缸使用单独的机械燃油喷射,可大 幅改善燃料经济性。此外,1975 年福特所有国产汽车都装备钢带子午线轮胎,这改善 了行驶性能和操控性,降低滚动阻力。福特 1976 年推出的车型在燃油经济性方面取得 了进一步突破,这得益于使用催化转换器处理排放控制任务。

发展公共交通。福特公司意识到私人汽车驾驶出行可能会转向铁路和其他公共交通,这 一转变意味着公共交通系统和装备市场的大幅增长。福特也参与了这个市场,参与方式 是安装三个自动控制运输(ACT)系统:一个安装在康涅狄格州的布拉德利国际机场,另一 个安装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费尔莱恩开发中心,第三个安装在德克萨斯州的埃尔阿索 和墨西哥的华雷斯之间。福特公司提前布局,以抓住这种新兴的公共交通形式提供的市 场机遇。

5.3.3 进行生产和管理调整

为加强管理进行组织的重新调整。为了提高运作效率,福特公司进行了大量的组织调整, 以减少日常开支,并加强公司在计划、工程、采购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主要内容是 1975 年初福特北美汽车公司制定的战略,该战略将制造、生产、工程、销售和采购等部门合 并以降低运营成本,并为之提供一体化的管理指导。

进行一系列改造及扩张项目投资。在 1973 年期间,福特公司大幅扩张了设备,在全球 54 个地点增加了总计超过 470 万平方英尺的设施支出,达到创纪录的 8.92 亿美元,比1972 年高出近三分之一。1974 年公司新建了 570 万平方英尺的全球工厂,年内的设施 开支超过 10 亿美元。其中近 7 亿美元计划用于美国的项目,其中约 1 亿美元用于遵守 政府规定的安全、损害能力和污染控制法规。1977 年公司增加了 70%生产小型的、轻 质量的 v-8 发动机的产能;1980 年公司在俄亥俄州巴达维亚镇建造一家新工厂,用于 生产小型车用的轻型汽车自动变速器。福特在亚特兰大、乔治亚州、默瓦市、新泽西等 地的汽车组装工厂扩建了共计超过 78.6 万平方英尺工厂设备。

投资能源回收及再利用项目,减少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福特公司通过重新设计美国 的每条汽车生产线和大部分卡车生产线来实现燃油经济性和竞争目标。此外公司启动了 一系列计划,以减少其工厂的石油和其他的能源消耗,使其在满足自身能源需求方面更 加自给自足,并帮助经销商和供应商节约能源。包括 1974 年福特在美国每月回收 35 万多加仑石油的石油回收和再利用项目,改进工厂机械维护项目,降低公司设施的照明 和温度水平等。

5.4 产品质量问题损害企业形象

美国成立专门交通安全管理机构,福特频繁召回汽车。1965 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国 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目的在于促使民众增强对汽车安全性的重视。其中一种措施就是强制性召回,这在 20 世纪 70 年代非常普遍。1975 年,为了发现存 在安全隐患或排放缺陷的轿车或卡车,福特公司进行了 42 次召回活动,涉及当年和过 去车型年份的近 130 万辆汽车。福特公司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进行了召回活动:1976 年 福特在欧洲进行了 23 次召回活动,向 65.7 万辆轿车和卡车的车主发出通知,其中许多 受影响的车辆已运往出口市场。

Pinto燃油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在几起与Pinto追尾事故有关的致命火灾发生后, Pinto 的油箱设计受到了媒体和政府的密切关注。Pinto 的设计将油箱安装在后轴后面,这种 设计使油箱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经常被撞到,且由于油箱缺乏保护,撞击之后差速箱螺栓 或附近的其他尖锐零件也很容易刺穿油箱。另外车辆注油管的设计也不合理,容易在撞 击事故中折断。这一系列设计缺陷使事故中发生汽油泄露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起 火事故。

为节约成本忽视安全问题,销量受到严重影响。1970 年福特公司内部的《最终测试报 告》中已经表明 Pinto 汽车燃油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在 25 英里/小时的测试速度下发生 碰撞就会汽油泄露。机械师们提出了一系列修改方案,用以提高 Pinto 汽车的油箱安全性,但都被否决,原因是改进方案会极大提高汽车的设计成本。此外,1975-1976 年生 产的水星 Bobcat 采用了与 Pinto 相同的油箱设计和结构特点,在后方碰撞事故中也出 现类似的结果。在 NHTSA 和社会施加的压力下,福特公司于 1976 年做出了安全设计 变化,并在 1978 年召回了 190 万辆 1971~1976 年生产的 Pinto 和 1975~1976 年生产 的水星 Bobcat,在油箱和可能的击穿位置间放置了聚乙烯护罩,延长了加油管,改进 了油箱的加油密封。但 1970-1978 年间已经发生了上百起与 Pinto 汽车追尾事故有关的 诉讼,包括著名的 Grimshaw 诉福特汽车公司案和印第安纳州诉福特汽车公司案,Pinto 设计缺陷导致累计超过 500(参数|图片) 人死亡,对其销量产生了明显影响,降价和现金折扣等措施 均未能挽回销量的下滑。

众多安全丑闻使福特企业形象受损。20 世纪 70 年代,福特还存在自动挡汽车会从停车 挡无征兆变成倒车挡的现象,1969~1979 年由于这一缺陷发生了至少 128 起死亡事故 和 1700 起伤害事故。此外公司还涉及由变速器问题引发的 240 桩诉讼案件。当时的社 会调查显示,36%的消费者认为福特汽车存在安全问题,而认为通用汽车危险的消费者 只占 6%,克莱斯勒的这一指标更低。福特对安全问题的处理遭到了公众和媒体的指责, 称福特只顾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本阶段,福特面临多重危机。外部层面,联邦政府针对汽车行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涵盖 车辆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时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燃油效率成为了衡量汽车性能 的重要指标之一,汽车生产商不得不采取措施提高车辆燃油效率;此外,日本汽车制造 企业纷纷进军美国市场,对美国汽车生产商造成了强烈冲击。内部层面,福特汽车的生 产成本大大提高,汽车定价缺乏优势;频繁的产品质量问题也使福特的企业形象不复从 前,福特发展进入困境。

六、选贤让能,外部人员掌管企业(1980-1998 年)

1980 年,亨利·福特二世退休,并任命菲利普·考德维尔为福特公司下一任首席执行 官,这是第一位非福特家族的成员担任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本章主要介绍了福特公司由 外部管理人员掌管经营权阶段的发展情况。

1992 年以前,退休后医疗福利的费用是根据当年度的实际支出计算的。从 1992 年开 始,退休后医疗保险福利的成本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准则第 106 号(SFAS 106)的要求, 在精算确定的基础上产生,该费用的处理从收付实现制转换为权责发生制。1992 年福 特公司采用新会计准则,决定立即确认上一年度未累积的退休福利义务,导致包括会计 变动的一次性影响,公司净亏损 73.85 亿美元;扣除会计变更的一次性影响,公司净亏 损 5.02亿美元(其中包括1992年新的退休人员保健会计标准持续生效的税后费用4.55 亿美元)。除了对 1992 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产生了 75.4 亿美元的不利影响外,新准则下 公司计提了的 120 亿美元退休福利债务,可由 45 亿美元的预期税收福利抵消,因此公 司的权益乘数也变动较大。但 SFAS 106 的实施并没有增加公司用于退休福利的现金支 出。

6.1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福特在 20 世纪 80 年代实现了从危机到复兴的转折。20 世纪 80 年代初,福特公司因 为产品质量问题使企业形象受影响,遭受严重的经营亏损,市场地位下滑到美国市场第 三。考德维尔上任后严抓产品质量,此外还从多个维度采取行动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 效率,使企业尽快走出危机。20 世纪 80 年代末,福特市场份额上升到 22.3%。1987 年福特的利润超过了通用汽车公司,并且明显缩小了和丰田、日产等日本汽车生产商的 差距。

6.1.1 加强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转变生产理念,要求工厂提升产品质量。19 世纪 70 年代,福特汽车公司过于追求低成 本、高利润,并且这一想法深入从管理者到生产工人的观念中,导致福特汽车频繁出现 质量问题。而日系车凭借优秀的质量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严峻的形势使福特公司改变了 轻视质量的观念。福特实施改革初期面临着关闭弗吉尼亚诺福克工厂和关闭新泽西马瓦 新工厂的选择。诺福克工厂比较陈旧,但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且员工关系较好;马瓦工 厂是一所新工厂,但是其产品质量控制不佳,员工合作效率也不高。福特公司最终保留 了诺福克工厂,坚持生产高质量产品,这也向其他工厂传递了福特公司将严抓产品质量 的信号。1980 年,福特公司还为了解决生产程序缺陷而推迟护卫者车型的上市时间, 虽然损失了部分利润,但重塑了公司重视质量的形象。福特公司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采取 的另一个措施是设置“停止按钮”。如果生产工人发现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按动停止 按钮可以立刻暂停生产线。使用生产按钮平均会耽搁 30 秒,但公司认为暂停生产的负 面影响远远小于生产出残次品。在一家工厂中,工人们认为停止按钮对公司产品质量提 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将平均每辆车的安全隐患数从 17 降低至不到 1。

实施员工参与工程,增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qchjl_admin@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9-3-2024 14:57 , Processed in 0.17375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