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制造工艺 > 查看内容

汽车总装配线改造工艺分析(上)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job.cartech8.com
PostTime:20-5-2008 22:57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5 总装线生产能力的计算

生产能力(生产纲领)=(装配线工位数×年工作时间×生产班制×设备开动率 /(整车装配工时x工时利用率 ) 。

装配线工位数=(装配线长度/车位长度 )×工位密度。

卡车装配的工位密度, 每车位长度一般取4~6 个。

产量计算的边界条件:年工作日251 天 双班生产制 每班工作时间 8小时 设备开动率90% 工时利用率1.2。

因此,对于一个确定的车型,与其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是装配线长度和工位密度。

6 制约重型车生产能力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工厂现状和新车型主要结构特征分析,制约生产能力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点:

1) 装配三线不具备双后桥重型车生产能力。

2) 由于装配线的桥链长度限制了工位数的增加,从而限制了生产能力的提高。

3) 拧紧工具扭矩不能满足重型车扭矩值的需求。

4) 为达到重型车扭矩值,必须要多次反复拧紧,增加了装配工时,影响下道工序。

5) 装配线工艺设计欠合理。

6) 产品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差。

产品结构中拧紧空间有限,如平衡轴连接,现有的风动工具无法使用,只有靠手工拧紧,从而增加了装配工时,并且无法保证拧紧扭矩。

7) 部分工艺装备的结构、柔性化生产较差,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重型车的生产。

8) 随着重型车产量、品种、载重量的的增加,叉车能力已不能满足生产。

9) 总重为30t 的重型车的生产条件还欠缺。

10) 不具备双前桥重型车的生产能力。

7 三条装配线生产总重为30t 及双后桥、双前桥重型车存在的主要问题

7.1 生产总重为30t 重型车存在问题

总重为30t 重型车,驱动形式有4×2。如:EQ 1300 系列,装备235kW 柴油发动机,9 档变速箱,变截面车架,全新结构保险杠,引进C800 驾驶室,结构复杂,零部件装配紧凑,专用件300 多种,零部件体积、重量大,装配难度大。

7.1.1 主要工艺流程

单后桥车型同装配三线的工艺流程,双后桥车型同装配一、二线的工艺流程。

7.1.2 存在主要问题

1)架结构特殊,前部翻转孔位销与前吊耳干涉,后部翻转孔处车架上翼面为斜面,车架宽度前宽后窄,翻转链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增加相应的翻转辅具,弥补以上不足,保证翻转工艺的通过性。

2)油箱链护网及悬挂吊钩不能满足大油箱的通过性。现在油箱链最大只能通过的油箱外形尺寸为1070×620×500。

3)胎链护网及悬挂吊钩不能满足大轮胎的通过性。目前轮胎链能通过的轮胎直径为1 米。

4)由于驾驶室结构同现生产的差异较大,长度增加了150mm,宽度增加了115mm,重量也有增加,驾驶室地拖链、贮存小车及合件上线吊具均不能满足正常生产。

5)体积重量大的零部件较多,上线装配时无相应的起吊设备。如:消声器、传动轴、储气筒合件等。

6)现有前、后桥钢装台不适应多品种生产。

7)现有的发动机存放架、过跨小车及上线吊具均不能直接使用。

8)由于车轮结构的改变,车轮螺母拧紧机已不适用。目前的五头拧紧机只能适用于螺柱中心距为285.7mm 的车轮装配,而EQ1300 系列车轮的螺柱中心距为335mm;车轮装配吊具结构也需作相应改变。

<< 前一页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12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1-7-2025 05:51 , Processed in 0.4156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