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行业锐评 > 查看内容

中国汽车:世界为我所用?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来源: 中国机械汽车人才网
PostTime:1-12-2007 08:57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中国汽车:世界为我所用?

 

■整车篇

  梗阻!胃动力不足之忧

本报记者 周树远 余跃 北京 广州报道

  这个冬天,中国汽车自主热度丝毫未减,“合资自主”更是日渐升温。

  继今年上海大众、广州本田等合资企业宣布要在中国研发自主产品之后,日前,广汽集团汽车、东风汽车借力旗下合资公司技术力量的自主轿车基地和自主轿车研发中心项目,也乘势而出。

  但大家还是担心一个问题:产品出了,品牌有了,后续谁来养活?如果中方不能顺利消化吸收从合资伙伴那里“挪”过来的技术,可能就要面临生得起却养不起的困境?

  自主发力

  1119,广州车展媒体日上,作为东道主的广汽集团成了毫无疑问的主角。坐拥主场之利,广汽集团一举推出了三种类型共四款自主品牌概念车。尽管量产车三年之后才可能面世,但“如同在等待自己孩子的降生一样”。广汽总经理曾庆洪言语十分激动。

  四款自主品牌概念车还只是广汽发展自主品牌的一个缩影。就在三天前,1116,广汽集团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奠基仪式正式举行,这个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研发生产基地占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总投资68亿元;其中研发中心占地30万平方米,投资30亿元;生产工厂占地120万平方米,一期投资38亿元。“为了搞出自主品牌,广汽这次是下了血本。”奠基仪式现场一位广汽人士感慨道。

  “广汽自主乘用车计划将于明年1月开始投入建设。”据广汽汽车研究院院长黄向东说,广汽自主品牌项目将会针对一系列的车型进行研发,首款产品将是三厢中高级轿车,预计将于2010年投放市场。“广汽集团备战自主研发虽时间不长,但合资企业就像一个大学校,我们通过与合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不断地交流,使中方在技术资源方面得到共享。”

  与广汽做法相似,今年7月份,上海大众和广州本田先后宣布要在中国研发自主产品,广州本田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汽车研发公司。利用合资企业外方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中方终于产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型。

  资源腾挪

  合资自主的技术转移路径,一直为中资车企所讳言。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说:“现在舆论一边倒地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好像中国人根本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全是别人的,其实并非如此。他们(指广汽的合资伙伴本田和丰田)的技术不可能直接给我们,但是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拿到。”

  据一位接近广汽的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广汽汽车研究院里,一部分技术工程师就是从合资厂广本和广丰那里调过来的,“等投资30亿元的新研发中心成立,原来合资公司里的中方技术人员肯定还会有更多‘回归’。”

  从合资企业直接拿来的方法并不是广汽首创。从2005年开始,上汽陆续把大量的原上汽通用泛亚中心(由上汽和通用合资组建的研发机构)的中方人士调回,这些人后来基本都成为了上汽自主研发的中间力量。如上汽研究院副院长魏燕钦,曾任泛亚副总经理;原泛亚负责赛欧开发的黄文华,如今也常驻上汽英国研究院。

  “在国家控制汽车产能的大背景下,中方还会用新增产能为条件换取技术和人才。”据某知情人士说,北京现代第二工厂的投建很大程度上源于现代在此之前承诺要与北汽合资成立研发中心,“广州丰田早就开始谋划建立第二工厂,广汽也是利用了这个机会从丰田那里获取了更多技术和人才。”

  虽然广汽方面没有做出正面回答,但张房有意味深长地说:“吸收合资企业优秀资源,让我们拥有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反过来这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合资。”

  消化难题

  但拿来的产品能否生存的话却是问题,张房有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技术的‘空心化’值得警惕,关键是要在引进技术之后,进行消化和吸收。”

  一汽和东风两大汽车集团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走上造车之路,并选择了与跟外方合资的模式,但直到今天一汽自主品牌旗帜产品红旗仍然只能依赖合资伙伴的技术支持;而东风在全力奉献于合资企业之后,多年来自主品牌轿车开发更是捉襟见肘。某业内人士尖锐指出,中国车企的问题在于,单纯技术引进的方法只能满足短期生产要求,却不能控制产品全流程自主开发。

  虽然广州本田成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但人才瓶颈并没有解决,我们除了内部培养以外,还要在海外招聘人才,要让本田方面派专家来辅助我们。”广州本田副总经理付守杰说。不仅如此,今后广本如果要再推出新自主品牌车型,必然还要建立自己的生产平台。广州本田总经理大河原荣次说:“目前自主品牌的平台还是尽可能的在和本田现有平台实行共享。”

  按照目前合资公司中方广汽的实力,要打造一个优良的生产平台难度不小,但如果平台能力不具备,广本合资自主产品未来核心开发还要由外方掌握。

  “合资自主”消化不良的问题如影随行,张房有说:“无论是广汽建立自主品牌基地,还是广本成立研发中心发展自主品牌,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现在还不是中资车企高兴的时候。

■零部件篇

落寞! “整车办法”放空之后

本报记者 余跃  广州报道

  明年7月,是国家发改委《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给予合资整车厂商“60%本土化率”大限降临的日子。但在外资整车厂本土化采购逐渐“达标”之时,中资零部件企业却仍然游走在外资整车厂的采购体系之外。

  政策放空,中资落寞,到底为什么?原来,合资整车厂又找到了应对《办法》的新对策。

  本土之变

  “为满足《办法》的本土化配套比例,我们去年就开始对发动机、车身、电装等部分采购进行了调整。”东风本田总经理尾崎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C-RV、思域等车型的零部件本土化采购比例已经达到78%,本土配套商中一级配套商就达到130家。

  一位广州本田本土汽车塑料模件供应商也透露,即将上市的08款新雅阁在零部件采购方面加大了本土采购的比重,相比07款雅阁,新雅阁的部分配套商由原来的日资零部件企业转为上海等地区的本土企业。“此前在零部件的一级配套方面,中资零部件企业配套率几乎为零。”广州市汽车工业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说。

  事实上,为了降低成本和应对市场竞争,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大部分合资整车厂家相继宣布对汽车零部件实施本地化采购战略。首家(2002年)在上海设立全球采购中心的福特汽车,计划2007年从中国采购10亿美元(75亿元人民币)包括电子产品、铸件、锻件等的零部件。现代起亚2007年在国内的零部件采购额也比去年增长了近4成。

  外资整车厂的“本土化率”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但中资零部件的技术升级梦想却并没有实现。

  中资之惑

  “20054月提出的《办法》,是中资零部件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曲线路径。随着众多跨国零部件企业来中国业务的开展,‘本土采购’的竞争在不断加剧。从长期看,外资进入国内,无论是独资还是合资,都不可避免地会向本土产业产生技术溢出。这是《办法》最终目的。”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陈光祖说。但事实上,这种目的并没有达到。

  尽管尾崎满表示东风本田每年都会增加本土采购的比例,但据记者掌握的信息,东风本田130家本土一级配套零部件企业中,纯中资的零部件企业只有30家左右。而在思域1.8vti mt等车型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上,依旧是从日本进口,“东风本田在车型质量上也是不会妥协的。”尾崎满意味深长地说。

  “虽然整车厂的本土采购力度加大,但一些核心部件都是在其日本开发,只在中国工厂生产,”日信工业株式会社广州代表处一位工作人员(所长助理汤建刚)指着一套2.4L雅阁的刹车系统说,“整套刹车系统是日信与本田的技术人员在本田总部开发,国内生产商也是日信的全资子公司中山日信,它并不能给国内同类零部件企业带来技术溢出。”

  上海特殊陶业有限公司(NGK)副总经理铃木彻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纯本土的零部件企业还不具备自主研发的技术,“比如新雅阁的动力系统中,被选用的火花塞是NGK与本田双方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虽然本土企业如湖南某国内最大的火花塞制造企业也生产同型号的产品,但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与NGK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纳入不了雅阁的配套采购体系。”

  而在尝到了原厂配套转移的甜头之后,越来越多合资整车厂加快了把旗下外资零部件配套企业带到中国的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在中国投资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已经超过1200家,仅今年前三季度,新签约的中外零部件合资企业有12家。更关键的是,在这1200家国际零部件供应商中,70%选择了独资。在国内的配套业务上,外资整车厂已与原有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封闭的利益共同体。

  “整车厂在核心部件方面,注重长期配套。”铃木彻志表示,NGK在世界各地都建有研发中心,生产不同型号产品以配合当地的整车厂。NGK(上海)也是应本田(中国)要求于2003年由日本特殊制陶业株式会社在国内独资成立。“目前NGK已经获得08款新雅阁火花塞配套合同,这也是建立在NGK在日本的配套获得本田认同的基础之上。”

  “合资品牌的配套体系比较难以介入。”据上海吉泰交通工业有限公司外贸课黄毅平说,目前吉泰从事车身覆盖模具的开发制造,但主要配套对象为吉利、江淮等自主车企,给奔驰、本田等企业配套的多为维修件。

  前路坎坷

  “这反映出中国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说,“请进来”似乎已经实现,但如何走出去却还是难题。知名汽车评论员贾新光担心的说,中国的零部件企业目前多数属于二三级供应商,不少企业供应的产品80%90%只是面向售后市场。

  张小虞说,中资零部件在一些高端技术如电喷、OBD等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现在只有把掌握这些技术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吸引进来,中资零部件才有发展的可能。但“零部件技术,并不是外资企业进来了就能拿到。比如即使欧5、欧6标准引进到国内,国内也并不掌握相关技术”。贾新光如是认为。

  在高端技术方面,目前中资零部件企业似乎并没有找到一个破局的路径,但与此同时,外资配套还在前赴后继涌向中国。

  “福耀玻璃目前给雅阁、奥德赛等车型的直接配套额已经占到其总业务量的50%以上,我们甚至超过了广州本田原有的日资零部件企业。”福耀玻璃广州有限公司段晓自信地告诉记者,但目前似乎中国零部件业的话语范围还只是局限在低端产品上面。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30-8-2025 15:55 , Processed in 0.4012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