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力不足 中国汽车出海步履维艰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步履维艰。 俄罗斯自去年底提高设厂门槛,长城、奇瑞等中国车企集体被挡在了门外。 与此同时,具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国际汽车巨头则纷纷开始了新一轮势力范围划分,豪赌一把俄罗斯市场。今年3月,雷诺-日产联盟以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伏尔加汽车厂股份公司25%股份,伏尔加汽车厂股份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同时,汽车零售商英国Inchcape Plc公司宣称正在和俄罗斯汽车经销商穆萨电机谈判,以收购其100%股权,估计收购费用大约是4.5亿美元左右。市场人士表示,穆萨集团2007的营业额达到约550-600亿美元。 对此,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汽车质量、安全标准并不比其他国家的标准低,只是他们进入对方的市场时,一般在当地找代理商合作,并不熟悉当地的汽车认证程序,导致结果不过关。“另外我国汽车碰撞试验用的假人,男的在1.7米左右,女的为1.6米,明显比欧洲人士的身高要矮,我们用这个标准去通过别人的碰撞实验,当然会不过关。不见得是我们的车质量不好。” 目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同国内的企业开展合作,努力帮助他们提升各项水准,使他们走出国门。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路径与日本车企的海外模式十分类似,上个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与美国在汽车产品上打“贸易摩擦”战,日本厂家选择在美国投资建厂的方式,直接生产或组装汽车。最终,几乎所有的日本汽车厂商都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从实际效果看,日本公司在适应性改变方面要比欧美公司强,本土力量在管理过程中影响力更大的企业要强于全盘西化的公司。本田、丰田等日系公司和通用等本土化做得比较好的公司业绩相对较高就是明证。 但中国企业“走出去”碰到的困难显然比日本企业要多。现在,几乎各个国家都对“中国制造”心存畏惧,担心对本国的制造产业带来冲击,“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汽车企业的“本土化”发展策略面临挑战。 零部件企业并购“活跃” 虽然整车厂的国际化道路“荆棘丛生”,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却获得长足的发展,迅速成为国际汽车资本中的活跃力量。 今年2月,河南天海集团以200万美元成功收购美国二级零部件供应商凯萨,天海电器董事长王来生向本报记者介绍,凯萨公司的主导产品是线束和电池线,与天海电器的产品在技术、市场、研发等方面都有共同点。收购则为天海铺平了以后进入美国市场的道路。这也是天海电器收购凯萨公司的主要原因。 几年前,作为全球汽车电子电器行业大佬的凯萨公司,意欲收购天海电器在芜湖的分厂,但时间不长,情况就发生了截然相反的变化。“近来,世界经济出现衰退趋势,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特别是汽车工业呈现爆炸式增长,这给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绝佳的发展机遇。”王来生说。 “现在到了中国企业应该持续‘买进’美国企业的最佳时刻。”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部分零部件企业首先陷入破产泥潭。美国ALIXPARTNER咨询公司执行总裁Stefano Aver先生对本报记者这样表示。“为了尽快发展壮大、规避风险,中国的零部件产业已经出现了并购重组的趋势。80%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有并购意向,50%的企业有了国际化并购的苗头。2008年将是中国的零部件产业的并购大年。” 来自浙江的万向集团则走得更远。仅2007年一年,万向就收购了部分福特零部件业务资产、美国旦纳(DANA)公司部分资产,以及美国机械公司AI公司30%的股份。从1994年设立万向美国公司至今,万向已在海外8个国家拥有了19家海外公司,营销网络涵盖60个国家和地区,其产品为通用、福特等知名汽车公司配套,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主机件厂配套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说,万向不是为了并购而并购,而是为了更好优化配置国际资源,把中国制造推向全球市场,实现“中国产品卖出美国价格”。 |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共0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