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制造工艺 > 查看内容

奇瑞涂装车间动能成本控制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job.cartech8.com
PostTime:20-5-2008 22:54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随着轿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涂装成本占整车制造成本中可控制成本的比例较大,降低涂装制造成本已成为各大厂商成本控制的重点,而降低涂装中的动能成本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动能成本一般占整个涂装制造成本(不含设备和厂房折旧)的25%左右,涂装一辆车动能成本年平均约260元/车。本文主要从涂装工艺、涂装材料、涂装设备的角度,浅谈涂装车间的动能成本控制。

涂装工艺

选择不同的涂装工艺对涂装动能成本影响很大。涂装工艺设计取决于油漆车身的产品定义和质量要求。

关于涂层结构,目前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豪华型涂层结构(电泳18~20mm+中涂30~35mm+色漆18~25mm+清漆35~45mm)、普通型涂层结构(电泳18~20mm+中涂30~35mm+面漆35~45mm)、经济型涂层结构(电泳18~20mm+高效中涂25~35mm+清漆35~45mm)、节约型涂层结构(电泳18~20mm+面漆40~60mm)。针对四种不同的涂层结构,电泳打磨后的工艺差别较大,对设备的运行费用影响很大,比如取消中涂线运行(适合于经济型和节约型涂层结构),每辆车年平均动能消耗可节约60元/车左右。

另外,目前还有下列一些新工艺应用于工业生产:

□ 中涂打磨后设水洗和烘干

中涂打磨后,通过毛刷辊和喷淋水洗进一步洗净车身内外表面的灰尘和污物,然后,通过烘干去除车身内外表面残留的水份。目前,国内有两条涂装线采用了此工艺,综合效益有待验证。

□ 3C1B(三喷一烘)工艺

3C1B工艺就是通常所说的湿喷湿(三喷一烘)工艺,三道涂层一次烘干,可节约两次烘干能耗。3C1B工艺在轿车车身涂装方面应用较少,在汽车用塑料件(如保险杆等)涂装方面应用广泛。

□ 双电泳涂层工艺

采用两次电泳工艺,用第二层电泳涂层代替中涂,电泳相对中涂喷漆合格率高,材料利用率高,不需给中涂喷漆室供排风,可节约部分能耗。

□ 取消钝化工艺

目前欧美体系大多采用钝化工艺(有铬钝化或无铬钝化),日韩系大多不采用钝化工艺。若不采用钝化工艺,不仅可减少设备投资和钝化材料费用,还可减少设备运行费用。

□ 取消PVC烘干工艺

电泳打磨设在PVC线之前,完成粗密封、车底PVC、细密封后不烘干,直接进入中涂线。

□ 两道中涂或两道清漆工艺

有些汽车厂中涂或清漆设两站湿碰湿喷涂,增加中涂或清漆涂层膜厚,提高漆膜相关性能。

□ 灌蜡工艺

国内大部分汽车厂家采用喷注蜡工艺,也有少数厂家采用灌蜡工艺,但这种工艺能耗相对较高。

涂装材料

质量和成本的双重压力,使得材料供应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不仅要考虑涂装材料本身的成本,还要考虑主机厂的综合施工成本,推动了成本节约技术在涂料开发及应用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油漆材料,工艺温度和工艺时间是影响动能消耗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低能耗材料主要有下列几种:

□ 低温少渣磷化液

低温少渣磷化液磷化膜性能与常规磷化液相同,工艺温度为35℃,渣少,比常规低25%左右;磷化液在同等条件下升温时间会缩短,相应能耗会降低。

□ 低密度低烘烤阴极电泳涂料

目前国际上低温固化、低加热减量、低VOC挥发量型阴极电泳涂料已被广泛使用,烘干时间短,烘干温度低,目前常见的为160℃(10min),但有车身钢板厂家建议涂装过程中应设一工序温度达170℃,有利于车身钢板钢化和整体强度提升,若是必须的,电泳烘干温度定为170℃较为合适。

□ 与中涂一道烘干的PVC材料

目前这种材料在国际上已开始使用,国内也有少数厂家使用,上海通用新厂就采用这种材料,取消PVC烘干室,每台车的成本可节约15元左右。

□ 低烘烤、烘干时间短的中涂面漆材料

这种中涂面漆材料开发应用的速度较快,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目前PPG、BASF、DUPONT、KANSAI等都可提供这种涂料。

□ 适合于湿喷湿的材料

这种材料3C1B工艺广泛采用,取消一道烘干可大大降低能耗。

□ 快干底漆涂料

这种涂料在塑料件涂装中应用较广泛,快干塑料件底漆喷涂不需烘烤,表干后可直接喷涂色漆。

下一页 >>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12下一页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0-7-2025 20:50 , Processed in 0.30747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