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政策法规 > 查看内容

“暖春之旅”下的中日两国汽车业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job.cartech8.com
PostTime:10-6-2008 22:03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在单月的产品销售排名中,销量前5名的均为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如果日系车真的不安全,不可能在碰撞、安全、保险理赔等法规近乎苛求的美国市场上生存下来,市场份额更不可能节节攀升。中国2007年销售数据显示,日系厂家的份额迅速攀升到了32%,在中国市场上居于首位,也可以从侧面证实日系车的实力。

综合三方面的因素来看,日系车的安全性并不差,铁皮薄、不禁撞等说法并不准确。既然如此,为什么这种说法还有市场呢?应该说,这种说法和民众的情绪有关。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历史问题的影响,国内民间对日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判断。

近年来,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比较高涨。前些年由于抗议日本右翼再次修改教科书、篡改二战历史等原因,北京、深圳等城市曾有过抵制日货的浪潮;近期奥运圣火传递受“藏独”干扰,大批民众对此反应非常激烈,海外华人为奥运圣火境外传递护跑,国内则有抵制法货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说,这都是民族主义情绪的一种反应。

对于一个曾遭受过巨大侵害、现在正处在复兴过程中的民族来说,这种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有时也会“殃及无辜”,一些和政治并无多大关联度的商业机构和商品往往成为被殃及的“池鱼”。民众对日本车存在一些异样看法即属于这类情况。既然这不是纯粹的科技或者商业问题,那么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说法,就不仅仅涉及到商业层面运作,还和两国关系的冷暖以及民间的互相理解与认同等息息相关。

相信随着中日关系的推进,“暖春之旅”所带来的暖流将会从高层流向民间,逐步化解民众的误解和分歧。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也需要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不过,现在事情发展的方向是好的,只要能够坚持下来,偏见和误解终会转化为理解和认同。这个过程对于中日汽车业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只要双方能尽快放下历史包袱,剔除负面情绪因素的影响,中日双方在汽车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在技术上,双方不仅在传统汽车技术领域合作,在新能源车等领域合作的空间也很大。《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强调,双方将特别加强在能源和环境领域开展合作。今明两年正是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关键年。在国家发改委新公布的第164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目录中,有7款新能源汽车,包括一汽奔腾混合动力轿车、上海大众帕萨特燃料电池轿车、上海通用别克君越混合动力轿车以及来自东风、北汽福田和长安汽车的四款混合动力客车。业界普遍把这次大批新能源车获批看作是中国新能源车正式走向市场的信号。

日系汽车厂商在新能源车的开发及商业化运作等方面较为领先。丰田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在以环保苛刻著称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成功推广,为其在全球的销售打下基础,不少好莱坞明星开着普锐斯出席各种颁奖典礼,让这款车知名度大大增加。这些推广手法值得中国汽车厂商借鉴和学习。

其次,在管理上,丰田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早已成为汽车界流传30余年的神话,也是众多中国汽车厂商学习的榜样,但不得不承认,虽然学习者多,但得其精髓者寥寥无几。事实上,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并非一种僵化的模式,在汽车业这样一个科技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变化的行业,如果只是固守某种生产模式,或许早就过时了。

可以说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更多是对管理思想的革新,这种革新精神不仅局限于生产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丰田公司的各个层面。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4-5-2025 13:57 , Processed in 0.3715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