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车市烘热车载电子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北京车展上,风光不仅仅属于国内外汽车厂商。博世、新大陆等知名汽车电子设备厂商也赚足眼球,各种技术领先、功能繁多的汽车电子产品,是本次车展另一大亮点。 如今,汽车已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各类汽车电子,特别是娱乐、通讯等消费者购买自主性更高的车载电子设备。伴随着日渐繁荣、潜力巨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汽车电子正借着这股东风迈向一个新阶段。 中国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 从北京车展一窥中国车市的成长变迁。从1990年首届到2008年的第十届,北京车展的规模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一举跻身世界顶级车展行列。1990年首届北京车展中最重要的展出车型是桑塔纳和北京切诺基,而参展的国外厂商只有奔驰,并且展台还被围起来不让观众靠近。2008年第十届北京车展云集了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制造商,展出车辆多大890款,包括9款全球首发,24款亚洲首发和55款概念车。 北京车展的变化与中国车市的发展紧紧相连,集中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轿车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如今的几个发展阶段。1990年到1994年,中国车市仍处于启蒙时期,北京车展离居民生活似乎还是很远。1994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一次提出了家庭轿车的概念,此后到2000年,私车逐渐步入中国家庭,北京车展也随着快速成长。2001年以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井喷阶段,私家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体,中国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最终促成了北京车展的火爆。 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相比,美国汽车销售量却在不断萎缩,相信在未来三年内,中国国内的汽车销售量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2007年,中国的汽车产量为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销售量为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目前,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销售国家,但国内汽车销售量从2006年开始逐渐下滑。 中国坚挺的汽车工业直接推动汽车电子快速发展。私家车的快速普及、国产汽车升级步伐加快以及汽车电子本身性能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汽车电子需求,这些都导致汽车电子产业的升温。2007年,汽车电子产业的总销售额达到1157.4亿元人民币,2001年以来中国汽车进入井喷以来,汽车电子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率38.34%。 到目前为止,传统的汽车电子产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普及率,并且“汽车电子化”的程度加深,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的比例不断上升。到2006年,传统汽车电子产品EMS(延伸便捷系统)、ABS(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在国产汽车中的普及率已经超过80%。2005年时,汽车电子在所有国产汽车产品的成本比重已接近10%,未来将达到25%,而在工业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30%~50%。 车载电子是汽车电子中的明星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相比动力控制、底盘控制、车身电子等传统汽车电子来说,车载电子的市场规模尚小,但增长迅猛,有望成为未来汽车电子的主要力量。在2006年,动力控制、地盘控制和车身电子在整个汽车电子的市场份额都超过24%,而车载电子则为17.5%,但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7.6%。车载电子在2002年的销售额为28.2亿元人民币,2006年达到151.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2.4%,2010年预计可达到325.7亿元。 车载电子的发展将形成一个以汽车中心的“车载3C”产业。车载电子包括车载音响系统、导航系统、汽车信息系统和车载家电产品等。车载电脑(CarPC)、车载网络和巡航系统将汽车变为一个新的IT和通讯中心,而车载音响、车载电视、车载冰箱等也满足了用户对车载家电设备的需要。车载音响是车载电子产品中普及率最高的设备,产品更新换代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现有的车载音响设备中,CD机的普及率超过80%以上,但DVD机和MP3音频设备的出厂装配率还是相当低,潜力巨大。 CD机DVD机MP3音频设备 据GfK公司统计,在2007年中国车载音响中,单纯音频产品虽占据67%的份额,但成下滑趋势,搭配视频系统的多媒体车载音响较去年增长了59%。车载导航系统成为车载电子上升设备最快的产品门类,日系车预装车载导航设备,以及国内众多便携式导航设备生产商帮助市场爆发。2002年,车载GPS设备仅售出5.6万套,到2006年则售出81.5万套,销售额达到41.9亿元人民币,2007年超过50亿元。 车载电子市场四大优势 区别于传统汽车电子,大部分车载电子是由消费者在购车时或之后自主选择购买的,而无需受限于汽车厂商的配置,这使车载电子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容量。以车载导航设备为例,除日资和部分国产厂商坚持汽车出厂配置导航设备外,众多第三方厂家推出的便携式GPS设备是促使车载导航市场 0 0 (请您对文章做出评价) |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共0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