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汽车维修 > 查看内容

经销商退网约2500家?大势所趋还是另有隐情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guizishou 作者: My车轱辘来源: 易车
PostTime:23-3-2016 19:36
作者:My车轱辘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27个主流乘用车品牌、10399家4S店调查发现,2015年经销商网络增速为6.6%,退网率为3.2%。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27个主流乘用车品牌、10399家4S店调查发现,2015年经销商网络增速为6.6%,退网率为3.2%
但据业内资深人士预测,现今中国汽车经销商的退网率远不止这个数,受整体经济下行的影响,估计在10%左右,以全国2.5万家4S店计算,退网经销商大概去到2500家。
不管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主流品牌抽样调查,还是业内资深人士预测,不可否认的是,近两年来,经销商退网率出现大幅度的增长。经销商都在苦诉赚不到钱。

2012年起,近3成经销商处亏本经营的状况?

从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组织的“2015年全国经销商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发现,在这几年期间,3成的经销商是处于亏本运营状况,2013年,也仅有21.6%的 经销商盈利。2015年情况虽稍有好转,相比2014年,经销商的盈利减少,但依旧有21.8%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
部分经销商倒闭或跑路
案例:经销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下,导致的结果就是经营不下去,今天春节假期刚过,河南许昌东神东风雪铁龙4S店倒闭了!受害的不仅是领不到工资的员工,还有数十名拿不到合格证的车主。

案例:除了倒闭,还有就是经销商老板跑路。同是雪铁龙品牌,3月11日,山东蓝天雪铁龙4S店老板跑路的新闻,导致很多车主没有拿到合格证。
报警或是起诉到法院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些受害的员工和车主在维权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经销商退网多是因为厂家盲目扩网?
在汽车市场高速增长阶段,厂家为扩大销量迅速扩网,经销商同城竞争加大,为了吸引消费者大幅度降价,恶性竞争使得4S店经营苦难,那么最终的结局只能导致被收购、吞并甚至倒闭。
部分厂家制定过高的销售任务目标,导致经销商难以完成销量目标,这就无法拿到返利奖励,亏钱卖车经营困难,更有厂家不顾经销商库存高企,强制压库,导致经销商占用大量资金。

当然,经销商退网也不得见全是坏事。多数经销商退网不退市,即经销商退出A品牌的授权体系,经过改建成为B品牌的新增网络。他们并没有对其行业失去信心,只是转战其他品牌。
普遍经销商的升级发展路径由自主转向合资、豪华品牌,因为从车的附加值方面来看,越高端的车附加值相对越高,利润越高。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经销商搞多元化投资,汽车领域并不是唯一的投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营困难的经销商终止经营不失为有效的止损策略。
正常的退网---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优 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汽车行业亦是如此,总体上看汽车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这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形成的。经销商的退出有很多原因,有的是其自身的经 营意愿选择退出,有些是不符合行业的要求被淘汰,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正常的退网率可以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健康发展。
如果厂家大范围扩网,同城经销商增多,各4S店之间因其压力大幅度降低车价,经销商之间这种恶性竞争,暂时看来消费者买到更低价的车是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从长远考虑,一旦经销商销售业绩下滑,在4S店迅速被收购、吞并甚至倒闭的情况下,势必导致消费者在接受该产品和品牌的后市场服务时非常不便利,最终受损失的还是消费者。
轱辘哥说:
优胜劣汰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退市还是退网,占比合理的话,都有利于行业的发展。
但如果从经销商角度考虑的话,不轻易入网,也不随便退网,经销商一旦选择退网,将承担高昂的退出成本,库存车要低价倾销,前期建店的装修装饰、设备投入等都等于打了水漂。所以说认准了才下手才是良策。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qchjl_admin@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6号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6-5-2024 15:18 , Processed in 0.1514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