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汽车设计 > 试验检测 > 查看内容

在事故面前,碰撞测试到底有没有意义?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liuxianglong 作者: 闲来说车来源: 说客
PostTime:12-7-2016 20:19
作者:闲来说车 最近碰撞测试又因为某系的测试垫底问题而火了,但是碰撞测试的结果真的很有借鉴意义么?看看事故现场是怎么说的吧~~~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上周,前往锦州进行事故车检测研习,虽然只有短短4天,但是受益良多。这四天的时间里,跑遍了大半个锦州,基本是各大品牌的4S店维修车间算是逛了个遍。
说实话,这一趟下来,感觉真的是非常的震撼,不是在于那些恐怖的事故场面,而是源于对汽车本身所具有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认识。
提起交通事故,几乎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然而在我们驾驶的途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是发生事故的那一个,而往往越是忽视安全的人,出事故的风险越大。
我看到了太多的事故车现场,车毁人亡的不在少数,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是一声叹息。我看了这些之后,不禁在想——
所谓的汽车安全保护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在汽车圈里,除了汽车试驾的视频之外,估计要数汽车碰撞试验一类视频最吸引人关注了。看着这些模拟测试,看着汽车一点点被挤压,看着挤压过程中假人所遭遇的种种情况,再看一系列保护机制的反应反馈,似乎各品牌的碰撞试验排名真的挺有说服力的。
关于这方面的分析文章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在这么多天和事故车相处的同时,听着维修师傅们还原每一辆事故车的案发现场时,我不禁产生了疑问——汽车碰撞测试到底靠谱么?
保护车内乘客的到底是什么?
在研究碰撞测试的结果如何之前,我们还是先了解了解基本常识。
一般来说,人们常将汽车的碰撞称为“一次碰撞”,而将人体与车内部件地碰撞称为“二次碰撞”。而对于人体来说,一次碰撞带来的风险是“惯性的冲击”和“车震”(这个是严肃的问题,某些同学不要想歪啊),而一次碰撞的冲击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二次碰撞对人体的伤害情况。

因此,在考虑汽车安全保障的设计上,汽车可分为两类区域,即乘员安全区和缓冲吸能区。
乘客安全区和缓冲吸能区
从乘员不被汽车碰撞变形后产生挤压受伤的角度看,乘员安全区在碰撞中的变形越小越好。
要使乘员安全区变形小,就要求缓冲吸能区有较大的总体刚度,说白了就是要坚硬抗撞击,但缓冲吸能区太过坚硬,那么缓冲吸能的作用就小了,吸能差就会导致人体会接受撞击时没有被稀释的能量,也就是车震损伤。

然而,从缓冲吸能角度看。
缓冲吸能区的刚性应足够小,变形应足够大,这样虽然可以达到很强的吸能力度,所以这就要求汽车设计的刚体要韧不要硬。
为此,缓冲吸能区被汽车设计师设计成了“外柔内刚”式的结构,即缓冲吸能区与乘员安全区交界处设计成具有较大刚性的结构,而在缓冲吸能区外围设计成具有较小刚性和较好缓冲吸能的结构。由于汽车的结构特点所限,缓冲吸能区抗侧向和上方的碰撞能力较差,而抗前撞和尾撞的能力相对较好。
而这所谓外柔内刚,实际上就是汽车结构件和汽车加强件的组合。这也是汽车保护我们主要装置。(不了解结构件和加强件的部分,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523175.html)
碰撞测试NCAP和IIHS的区别
所谓碰撞测试,其实就是在假设事故环境,对车体框架遭遇碰撞时所展现的结果进行评估。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机构:一种是NCAP,一种是IIHS。
NCAP碰撞测试具体内容大约包括两个方面,正面和侧面碰撞。

主要包括:正面碰撞有50公里/时正面100%刚性壁碰撞,正面64公里/时40%ODB(重叠可变性壁障),侧面碰撞速度通常是50公里/时,另外还有中柱碰撞测试后碰测试等。碰撞测试成绩则由星级(★)表示,共有五个星级,星级越高表示该车的碰撞安全性能越好。
IIHS碰撞测试也包括两方面:常规碰撞和非常规碰撞。

主要包括:前端侧角碰撞,侧面撞击、车顶强度测试和追尾对颈椎的影响。除了基本的测试之外,IIHS还时常会进行一些特殊的碰撞,比如会进行车辆的对撞来评测安全性能,以及128Km/h的时速撞向不可移动固体墙,这都让我们看起来非常过瘾,但这也遭到了部分厂商的不满。
IIHS着重强调前端侧角碰撞并用“最小接受指数”来表示车辆安全信息。分别以优秀(Good),良好(Acceptable),及格(Marginal)差(Poor)四个级别分级评定,为消费者提供权威的汽车安全信息。
说白了,这两种机构的标准其实就是测试汽车的受力吸能的能力。
但是,就个人而言,这种模板式的撞击测试根本不足以评价环境更为复杂的真实路况。
毕竟,能有多少撞击是正面对撞的呢?又有多少撞击会是正好撞在侧面受力加强面上了呢?既然是影响生命安全级别的测试,至少应该给出一些诚意,应该针对从汽车薄弱点进行测试,这才能知道车辆的短板损伤到底是什么程度。
这几天看到的事故车,大部分都不单单只是简单的撞击,多为连撞,前后夹击,翻车事故,事故环境不可能是试验场那么简单,碰撞那么单一,仅仅是以假象性质的碰撞试验来证明一辆车安全系数,我也只能呵呵了。
简单的举几个事故例子:这是前者用生命来为我们做的测试
品牌:奥迪A6L
事故类型:前部一次撞击,左侧二次撞击
毁坏等级:A+
维修:基本没有维修价值,发动机舱零件基本损毁,安全气囊及电路组件报废。

这是一辆事故车的梁头,我们能注意到,梁头本身并没有什么损伤。

从撞击面内侧来看,前纵梁没有扭曲、变形,只是有些轻微的划痕,但是防撞梁却被撞的支离破碎。

这本是防撞梁和梁头之间的连接处,但是因为事故的发生,冲击力道在假设预想中偏移,避开了纵梁,导致了车体最能起到受力吸能的纵梁几乎没能起到什么保护作用,直接摧毁了该车辆的发动机舱内各部件。

汽车主要撞击面是具有弧度的,而侧面还出现了补充撞击,推测现场很可能是为了躲避迎面车辆而撞在了电线杆或大树上,而被躲避车辆也没能幸免撞上了该车的侧面,造成了二次撞击,轮胎也被撕裂。
我们再来看看这辆车的内饰情况——

从照片中可以注意到,前挡风玻璃的纹路和凹凸是由内而外的鼓起,这说明玻璃是因为安全气囊的引爆而被击裂的。同理,这种力度作用在人身上,不说是致命的,也怕是要造成重伤。

曾看过一个新闻,一名驾驶者在事故中丧命,凶手却是因为事故而引爆的安全气囊。如同微型炸药般引爆的安全气囊在瞬间膨胀将他的肋骨击碎,导致驾驶者的内脏被肋骨击穿而伤重不治。
所以,安全气囊的使用本身是具有危险性的,单纯依赖安全气囊的保护不但不会保护人,反而更容易伤人,所以安全气囊需要和另一件安全装置相结合使用。而这也正是我们下面要说的,最重要的安全部件——安全带

作为驾驶者的第一保护工具,安全带可以说在事故中保护人的作用分量是最大的。发生事故碰撞时,由于惯性的原因,人体必然会向前冲,而安全带的卡死技术可以切实的保护人体免受惯性的影响,将人牢牢的绑在座椅上。

图中所示,驾驶者并没有绑安全带,否则安全带一定是卡死在卡槽里的。而这也意味着,当发生事故撞击时,人会因为惯性向前冲,虽然没有撞上玻璃方向盘,但是坚硬的气囊也足以将驾驶者击晕。而事故后经维修负责人介绍了解,没有捆绑安全带也是造成驾驶者重伤的主要原因。
品牌:丰田RAV4
事故类型:前后夹击
损坏等级:B
维修:更换水箱框架及前脸,左侧翼子板需更换,左侧车门钣金安全气囊及触发模块更换,前挡风玻璃更换,车辆后备箱需切割焊接,更换后车门。

丰田的框架还是比较结实的,虽然遭遇了前后夹击,但是其损坏并不严重,在本次撞击中,前纵梁起到了关键作用,保护了发动机舱内的主要部件。

我们可以注意到汽车左前基本上支离破碎,水箱框架基本报废,但是,其发动机和变速箱却保存完好。

后部撞击看起来变形很严重,但是事实上力度基本都被汽车后部框架所吸收。

汽车后尾板变形相对轻微,能形成这种中部凹陷撞击的车辆车头应该相对较高。
这辆车撞击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是却属于比较常规的撞击,撞击方向也比较正,索性没有对驾驶者造成太大的伤害,在此时,可以说汽车的结构件和加强件都表现出了应有的安全性能。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在常规的事故中,速度较低、撞击面较大、方向较正的撞击基本上不会对乘客有什么伤害。但是,速度较快,方向有所偏差的撞击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事故,尤其是两辆车对撞时,情况将更加复杂,也更加危险。
事实证明,碰撞试验有借鉴意义,它所能展现的只是一种理想环境下的汽车事故承受能力,但是在真正的事故面前,这种实验室情景还是太理想化和简单化了。
至于车皮薄厚,车体重量更是扯淡一样的东西。但凡是碰撞,车皮一点保护能力都没有。而低速碰撞,基本不会危及生命安全,评价安全性自然也没有什么意义。
若是高速碰撞,一块碎片都可能会成为致命伤,而吸能强的车因为框架软,车体在碰撞中较为弱势,很容易挤压变形。而车体较硬的车,碰撞中能量无法吸收,全部传导给驾驶者和乘客,后果也可想而知。(其中最致命的不单单是碰撞,还有颈部在惯性冲击中的挫伤。)
所以,在真正危机生命的事故面前,任凭你安全系数是怎样高的车辆,最后也是变成一堆废铁,那么谈论安全性只是提供一个参考。
因此,我们必须知道:真正能保护我们生命的并不是那所谓的安全数据,而是我们良好的驾驶习惯以及冷静的头脑。
正如安全宣传力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开车上路,全家人在担心,所以保持良好的驾驶习惯,不酒驾、不疲劳驾驶、系好安全带,这才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的表现。
至于还为此事论战的笔杆子们,该干嘛干嘛去吧。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5-2025 05:04 , Processed in 0.2450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