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重与轻量化 你该先知道的秘密!
作者:童济仁 车重,直接关系到油耗、动力和制动表现。与整车重量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平台和配置。在轻量化盛行的今天,如何看待车重问题?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如果不是8月22日《BMWsky宝马会》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会关注到奔驰全新一代E级长轴版轿车的“体重”问题。但非常遗憾的是,宝马攻击竞品找对了方向,但却用错了“方式”,拿海外短轴最低配产品(1575kg)和国产长轴距中高配产品(1870kg) 的重量作对比,用近300kg的差异,说奔驰新E级在“国外用全铝车架、国内用钢结构”这样区别对待消费者的荒谬结论,并引发了媒体对此的讨论。 笔者也是工科出身,并从事过汽车工程技术领域的工作,宝马选对了方向,却打错了“子弹”,得出了让业内哭笑不得的“荒谬”结论,成为笑话。引得一众媒体跟风炒作,在这里,笔者也想通过《童济仁汽车评论》,和大家聊聊几个关于“车重”的话题。 一、 在控制体重方面,奔驰本来就是个“差学生” 车重,直接关系到油耗、动力和制动表现。与整车重量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整车平台的设计和配置的多少。如果整车结构平台不做大的改动,车重很难从其它地方“偷出来”,配置的高低、动力总成的质量等,也会影响到车重。海外奔驰E短轴最低配产品本来就是一辆“裸配”车型,几乎所有与舒适相关的配置,都是选配,选装这些配置,都会增加整车的重量,1575kg的裸重,又是短轴,没有实际参考价值。 ![]() 奔驰在整车重量控制方面,这十年来一直就是行业的“差生”,三年前奔驰全新一代S级上市,外观内饰和配置让整个业界为之一惊。但如果我们扒一下数据,进口到国内的S320L最低配产品,整备质量为2115kg,对比一下会发现,晚两年上市的宝马全新一代7系730Li豪华型的整备质量,仅有1830kg,不仅比奔驰S级轻了285kg,甚至比低一个级别、刚刚上市的国产奔驰新一代E级长轴版还轻了40kg。 再看一个数据,也能发现一些问题,上一代奔驰国产E260L运动豪华版,整备质量是1769kg,整车长度5024mm,新一代E级整车长度增加了41mm,车重变成了1870kg起,增重大约100kg,因配置差异,越高配产品,可能“增重”更多。产品升级换代,车反而更重了,在进入2010年之后,这样的情况在全球大厂和豪华品牌中,非常少见。 ![]() 全新一代奔驰E级长轴版,也比6年前进入中国市场的宝马5系Li整体上重了100kg以上。从产品研发周期角度看,这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奔驰在过去的十年中,从SCE三款车型的换代研发中,并没有把降低整车重量,作为产品换代的目标,整车平台仍沿用了上一代产品的基础架构,在外观、内饰全面革新、配置水平全面领先竞争对手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多少“减重”问题。尽管之前有媒体报道,奔驰在MRA平台研发时,会采用更多铝合金材料,整车减重100kg左右。但从实际推出的产品看,这一情况不再被提及,也没有在产品本身的重量上得到体现。 二、 所谓全铝车身框架(ASF),究竟能让车轻多少? 很多时候,媒体会把全铝车身框架(ASF)捧到天上去,认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减重”技术,因为发动机、变速箱、座椅这些影响汽车重量的关键零总成,减重难度更大。那么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以奥迪、捷豹为代表的汽车品牌,希望在旗舰产品上,通过使用ASF,带来整车重量的减轻和操控的提升。 翻翻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捷豹XJL的整备质量在1880-2050kg之间,奥迪A8L的整备质量在1920-2180kg之间,奔驰S级长轴距的最低配产品,整备质量也从2115kg起,采用ASF架构,大约可以带来150kg以上的“减重”效果,对于一辆大尺寸旗舰轿车产品而言,这意味着10%左右的“瘦身效果”,相当于3位成年男性乘客的体重。 但ASF架构也有很多让消费者头疼的问题,比如整车外覆件(四门两盖),采用铝合金的话,基本无法进行钣金维修,只能更换,维修保养成本增加,近两年来,一些原本在外覆件采用铝合金材料的产品,有的也换回了钢制,因为重量影响有限,但却可以降低用户后期维修保养的烦恼。 ![]() 宝马在去年推出全新一代7系时,采用了CFRP(碳纤维骨架+钢材+铝合金)的混搭技术,仅仅在车体骨架方面,便可减重40kg,整车减重效果大约在130kg以上。整个7系Li产品,目前的整备质量在1830-2175kg之间,和奥迪A8L、捷豹XJL处于相当的水平。但无论ASF还是CFRP,从整个制造环节和投资来看,都相对较高。所以,除了捷豹即将在中国国产的XFL之外,目前还没有其它国内合资车企,愿意推动ASF或CFRP技术在国内投产。据笔者了解,奇瑞捷豹路虎为了ASF车身车间所做的投资,也远高于一般豪华品牌车身车间的投资额度。 三、 还有哪个车企,在默默努力做产品减重? 从工程技术角度看,整车减重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工作,在产品提出设计指标的时候,就需要将所有的“减重需求”考虑在内。从近两年各大车企推出的新产品情况看,通用汽车在产品减重方面,做出了一些非常值得业界关注的尝试。 相比老款产品,一般的平台或产品换代,每个产品周期(8年左右),减重在50kg-80kg,便属于达标(这里请忽略奔驰,它实际在增重),通用在Epsilon平台换代时,整车减重超过了200kg,新君越、迈锐宝XL均是因此受益的产品。上一代君越的整备质量,和奔驰新推出的国产E级长轴版差不多,相比其它国内B级车竞争对手,显然是“超重”水平。而基于Epsilon II平台的产品,整备质量低至1615kg起,比其它竞品低了大约100kg,实现了跨越式的赶超。 ![]() 以豪华品牌中大型轿车市场为例,在凯迪拉克CT6出现之前,这个细分市场体重控制最好的是奥迪A6L(1750kg起),最差的仍是奔驰E长轴版(1870kg起)。 基于全新整车架构的凯迪拉克CT6,最低配产品的整备质量低至1655kg,即便是3.0T双涡轮增压四驱产品,整体车重也被严格控制在了1900kg-1970kg之间,相比ASF或CFRP这类对制造体系投资要求极高的架构,凯迪拉克采用了11种不同材料,不同的材质结合工艺等方式,有效地降低了车重,也成为目前“瘦身”做得最好的豪华车品牌。 不同材质的复合使用,也需要工艺上的保障。例如,制造CT6的上汽通用金桥新工厂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复合材料连接工艺,包括FDS自攻螺接、SPR自冲铆接,以及凯迪拉克独有的铝电阻电焊等等。根据计划,中国制造的凯迪拉克CT6 PHEV车型将出口到美国,这从侧面证明了两地生产工艺标准的一致性。 ![]() 民间常说,进口的产品一定比国产的好,这也是这次宝马攻击奔驰竞品,最希望看到的民间传播效果。但实际上,国内有些合资车企的整车制造工艺控制水平和品质,已经超过了这个品牌在海外工厂的水平。例如,上汽通用在整个通用体系内,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质量等级最高工厂,南北大众一些工厂的audit得分,也高于大众在欧洲的工厂水平。国内合资车企在质量控制,员工专业度,责任心方面,有些好的企业,也已成为体系内全球的标杆水平。当然,这里扯远了。 这次宝马用“国产差异化”来攻击竞争对手,也成为了汽车营销圈的又有一个笑话,宝马找到了奔驰E级长轴距的问题——太重。但做市场营销的朋友,却并没有了解清楚,奔驰新E级为什么这么重?简单翻了一下海外和国内数据,以及自己产品的数据,便开始一轮“攻势”,是一种非常幼稚可笑的行为! 其实,奔驰新一代国产E级长轴距版的推出,确实让很多竞争对手感到了压力,尤其是宝马,现有的5系Li是6年前的产品,无论外观、配置、内饰、选材用料等方面,确实无法和奔驰新一代E级对比,唯一找到了奔驰的体重问题,却给自己也挖了个坑。与其搞这些,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在5系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用价换量,保住市场份额和用户,在市场上真刀真枪阻击对手呢? |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共1条 发表评论发表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