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能源车 > 查看内容

纯电动汽车的电池为何永远充不满?(图)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liweifeng 作者: 卡范CarFans来源: 卡范CarFans
PostTime:28-1-2016 19:55
既然电池容量没有问题,车主却反映充电量不对,这让笔者不禁想到,难道是电池的背后还藏有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 卡范CarFans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前几天,一位朋友向笔者吐槽,说自己给纯电动汽车充电时,总是不能充到厂家所标注的电量。听到这个状况,笔者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电池电量数据造假?!但是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可能,因为国家已经出台了最新的国家标准GB/T31486-2015关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文件,对动力电池的电容检测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规范。既然电池容量没有问题,车主却反映充电量不对,这让笔者不禁想到,难道是电池的背后还藏有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
  传说中的“安全冗余”
  如果笔者告诉你,电动车真的充不满电,你是否会大吃一惊?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电池容量指的是标称电量,是由单个电池容量乘以电池包总电压得到的数据。但是实际上,厂家对车辆上的电池都会做一些“小手脚”。比如说,原来电池容量是在100%,但是真正可以被使用的大概是在80%-90%左右。

  而厂商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对电池“安全”所考虑的结果。因为在充电过程中,电池不能充的太满,同时也不能将电量放的太空。如果每次电池都满充满放,会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此外,如果充得太满,一旦充电系统有故障,就有可能因为“过充”而造成安全事故。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例子莫过于使用一些杂牌充电器时将手机充爆。通常而言,电池管理系统一般会预留一定的“底部冗余”作为保底。这主要是考虑到如果车辆长期存放,则必须在消费者认为电量到达0%的状态时还有少量余电。

  说到这里,笔者就不得不说特斯拉了,当充电达到100%时,特斯拉会保留10%的充电空间不能进行充电,当电池容量显示在0%时,同样保留了10%电量无法释放。实际上,特斯拉能使用的电量也仅仅只有电池真实容量的80%。同样,国内车企在动力电池安全冗余的设置上也是相似的,以比亚迪为例,虽然电芯使用了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但也在上端保留了2~3%的冗余,底部则保留了约6~8%的冗余,与特斯拉相比保留的电量相对较少。
  所以,正是因为电量冗余,导致电池一下子就去掉了10%~20%的电量。其实,电量冗余后的数值才是车主真正可使用的电量,而不是公告里的标称电量。
是什么影响了电池电量的发挥?
  除了上述电量冗余的原因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也电池电量的发挥。

  1.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急加速急减速的情况,这就需要电机必须转得更快,同时也需要电池供给更多的电,但是实际上,用电量越大,相同容量比率下的电压则越低,最终导致果有几个百分点的电量放不出来。

  2.温度也是电池的一大杀手。很多人都有感触,冬天驾驶纯电动汽车掉电特别的快,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常温25度到-20度,电池放出的电量降低了30%。


  不仅如此,在低温充电时,一些厂家为确保低温下的安全充电,也会降低充电电流,进而加大了充电时间。从常温到零下25度,充电时间延长40%以上。
3.冬季开车时,空调供暖也需要电池提供能源,差不多半小时就会消耗一度电。
  4.电池电量的正常衰减,一般在驾驶2、3年之后,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将出现衰减迹象。

  此前,美国电动汽车协会对特斯拉Roadster进行了调研。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行驶里程越长,衰减越大;二是温度越高,衰减越大。这也说明行驶里程和温度是影响电池电量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

  另外,专家也表示,当车辆静态存放时,电池的电量也会逐渐衰减。
  总结:
  当了解到标称电量与实际充电量的区别后,我们就能理解为何纯电动汽车充电与厂家标注的电量不相符。毕竟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电池安全。而且电池的寿命与驾驶习惯和环境温度因素息息相关,这也就需要驾驶者保持一个良好的驾驶习惯,进而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qchjl_admin@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6号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0-5-2024 01:36 , Processed in 0.1509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