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汽车设计 > 试验检测 > 查看内容

汽车碰撞测试的各方面进展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ford 来源: AI汽车制造业
PostTime:28-3-2016 19:09
主页 评论:1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统计发布的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在美国的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机率得到了大幅的下降。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统计发布的数据表明,自2007年以来,在美国的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机率得到了大幅的下降。其最大的功臣就是“汽车碰撞测试”所带来的成果,汽车制造商通过运用这一系列的测试数据不断来提供汽车的安全性能。
现如今,测试和工具开发团体的碰撞测试的方向正不断向如何防撞扩展。由SAE编辑们举办的《碰撞测试的未来》系列在线技术研讨会中,4名行业专家就防撞和碰撞防护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展开了讨论。点击全文最下方的“阅读全文”直达。(注册后您可以在线观看视频及下载相关PPT,但您观看视频时可能需要使用VPN。)
如何防撞是美国公路安全保险研究所(IIHS)的重点研究发展领域,最近他们特地建造了一个专门用于研究如何防撞的试验场,用于下一阶段的测试。

IIHS将会不断改善碰撞测试,直到能够100%避免碰撞事故的发生。
IIHS高级研究工程师Becky Mueller表示:“我们未来的所有研究将围绕着以下两大方针展开,一是,如何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二是,那事故万一真的发生了,我们又怎么样才能将其严重程度降到最低?”
在2013年,IIHS率先推出一项“正向防撞测试”。任何一款车辆若想获得“顶级安全+(Top Safety Pick +)”奖项殊荣,必须具备防撞技术,并在一系列的测试取得高分。
Mueller补充道,目前IIHS也在针对如何减少夜间的碰撞机率不断努力。IIHS计划在未来的一年左右,推出一项有关“汽车前照灯”的新评价项目,驾驶员视野及防眩光将是主要考核课目。
尽管防撞是眼下的热门话题,但车辆的耐撞性依然是评价车辆安全性能的核心重点。设计工具提供商为了帮助OEM提高车辆的性能,也正在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汽车轻量化概念的提出,目的是在于在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降低汽车制造成本,但是这一切对于安全性能来说着实是一大挑战。
“安全方面的政策越来越严,但要如何在有限的预算内满足这些要求更是难上加难”,Simulia战略项目总监Marc Schrank表示,“但越来越多的全新轻量化技术在提高安全性能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强度钢、铝、镁、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得设计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仿真工具无法精确模拟预估碰撞后的情况。但精确的仿真预判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异常重要,因为精确仿真的存在他们可以直接在早期的量产车上进行测试,而不必专门为此制造一辆原型车。
“碳纤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材料,它在给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带来了挑战,” Schrank表示。“它能够吸收大量的能量,但回弹性往往却都不佳。形变表现与金属相比简直是鲜明的对比。”
近年来,虚拟测试能够检测的项目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测试时间却正在大幅度的缩短,这使得我们能够获得更真实的数据,提高迭代速度。
“测试速度越来越快,模型尺寸也明显变大了,” Altair的高级业务发展总监Jean Michel Terrier表示。“现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500多万个元素的碰撞仿真测试。”
尽管仿真测试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在线研讨会的专家们也指出,真实测试依然是必须的。SEA公司运用自动驾驶汽车来再现真实碰撞情况,而工作人员则负责设计各种非常具体的碰撞情况。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实现那些传统碰撞测试所不能进行的测试,” SEA车辆动力学总监Gary J. Heydinger表示。“譬如我们可以开展在实验室里做不了的满油测试,又如休闲越野车常见的翻车等复杂测试。”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1 发表评论
引用 1986691136逸 28-3-2016 23:19
汽车必定会越来越安全

发表我的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6-11-2024 18:22 , Processed in 0.1680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