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汽车设计 > 车身内饰 > 查看内容

后防撞钢梁是可有可无还是人命关天?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xiaocheng 作者: 图说汽车来源: 说客
PostTime:29-3-2016 19:18
作者:图说汽车 希望C—NCAP也能早日更新类似的碰撞标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消除对公众后防撞梁的误解。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手机震动、有人敲门、她喜欢我”被称为人生三大错觉,如果将这三大错觉套用到买车时的话,那恐怕这三大错觉就要变成“车越重越安全、转速越高越费油、有后防撞梁就安全”了,今天我们来说说这第三种错觉——有后防撞梁就安全。

安装在轿车尾部的后防撞梁
在不少人看来,后防撞梁和保险杠一样,都是安全的保障,没有后防撞梁的轿车就是厂家对用户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但是事实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后防撞梁在轿车遭受后部碰撞时对车内乘员的保护作用远远没有想象中的大。当然有肯定比没有强,这是基本认知。

采用双层结构的后防撞梁
后防撞梁是什么东西呢?简单来说,后防撞梁就是一块冷轧钢板,只不过这根钢板的两端通过吸能盒与车身纵梁连接,因而它的作用也在某些程度上被放大了。我们知道,大多数家用轿车采用的都是承载式车身,承载式车身遭遇外力撞击时,受力部件主要是前后纵梁,在发生追尾事故时,碰撞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后纵梁,而非横梁,从受力点来看的话,后防撞横梁的作用并不是主要的受力部件,如果非要说后防撞梁起作用的话,也只能说它起到的是一个力的传导作用,最终的撞击力还是会传递给纵梁。

追尾时撞击力的传导示意图(黄色箭头)
后防撞梁为什么会出现呢?后防撞梁之所以出现,不是因为它能对车内乘员产生多大的保护作用,而是因为它能减少保险公司的赔偿费用。后防撞梁还和保险公司有关系?没错,这还得从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说起。IIHS和C-NCAP(中国新车碰撞测试规程)不同,IIHS的背后是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制定不同车型的赔偿价格的依据是IIHS的测试结果。在购买车险的用户发生碰撞事故后,保险公司要赔偿,而赔偿的参考依据之一便是车辆的损伤程度,损伤程度越低,赔偿金额自然越少,怎样才能降低追尾导致的损伤程度呢?加个后防撞横梁呗!

承载式车身结构示意图,车尾红色部分即为后防撞梁
后防撞横梁怎么就能降低追尾造成的损伤程度呢?在上一段我们谈到,加装后防撞横梁可以减少轿车的损伤程度,这正是后防撞横梁的作用,不过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低速追尾(车速为10km/h左右)的情况下。

后防撞梁和纵梁之间有低速吸能盒,缓冲部分撞击力
在低速追尾时,轿车如果加装有后防撞梁的话,撞击力首先会通过后防撞梁传递到吸能盒,吸能盒溃变至极限还是无法吸收的撞击力会被分解至左右两根后纵梁,然后才是后围板,因此后防撞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追尾造成的后围板的损伤;而没有加装后防撞梁的轿车遭遇追尾时,撞击力会直接通过吸能盒和后纵梁传递至后围板,后围板受的损伤也就会大一点。这一小一大牵扯到的就是用户的维修费用,但也仅仅是维修费用,因为能对车内乘员造成身体损伤甚至生命威胁的撞击时速远远要高于后防撞梁可以发挥缓释作用的时速,在高速追尾事故中,有没有后防撞梁对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此那些认为安装有后防撞梁的车就比没有安装后防撞梁的车安全的人部分程度上是在自我安慰。

后防撞梁有时也有可能坏事儿,上图中这辆车的后备厢遭到了变形之后的防撞梁的二次伤害
虽说后防撞梁对高速追尾事故中车内乘员安全的保护作用几乎为零,但是后防撞梁在日常一些轻微的追尾事故中对后围板的保护还是有的,毕竟换一个后围板的价格还是有点儿小贵的,那些减装、不装后防撞梁的厂家固然可恶,但是绝没有到草菅人命的地步,和ESP比起来,后防撞梁根本不算什么事儿。

自己加装后防撞梁,最好选择带溃缩性较好的吸能盒式后防撞梁
虽说后防撞梁对高速追尾下的乘员安全保护没什么用,但是在日常的一些小磕小碰中,后防撞梁还是能为车主省一笔维修费的(说起来还得感谢IIHS呢),最后还是希望C-NCAP也能早日更新类似的碰撞标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消除对公众后防撞梁的误解。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9-1-2025 05:40 , Processed in 0.1376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