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政策法规 > 查看内容

自主品牌创业者:合资公司正变为跨国公司附庸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job.cartech8.com
PostTime:16-5-2008 16:38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汽车产业的局面下,中国汽车产业有无必要拥有自主品牌?有无可能发展壮大自主品牌?能否成长出几个全球性的“中国自主品牌”?

  这是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都在追问的一个命题。

这个命题在欧美、日本和韩国都不是问题,在中国却成了政府、企业、媒体反复讨论的热点,就如当年“汽车是否进入家庭”的讨论一样。这显然是多余的。

  现在,我们需要继续追问的应该是以下几个问题:合资能否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核心竞争力?怎样理解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战略?何谓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为何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如何解读对自主创新的几种认识误区?中国汽车产业的科学发展观是什么?

  如果我们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路上不能达成某种广泛的一致,对自主创新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那么中国汽车产业就很难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能够独立生存。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主阵地是合资公司,而合资公司业务实际是OEM,并不是完整的汽车产业概念。2003年以来,跨国公司为了全面加强对合资公司的控制和掠夺,纷纷调整其中国战略。

  一是将“中国战略”转变为符合其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全球战略”,使中国市场逐步成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二是把原来中外双方相对平等的“合作型”战略谋变为单方面主导的“控制型”战略。这种战略调整,增加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风险。

  由于跨国公司在产品研发、零部件配套、品牌推广和营销服务网络等方面不断加强控制,中资的话语权越来越少,“有控股权,无决策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对于合资公司而言,中国汽车产业资本正在演变成金融资本,有可能沦为靠人吃饭的投资公司,除了“按股分红”外,不再主导创新,更无自主品牌阵地。

  从长远来看,中国支柱产业如果不能在“自主”、“创新”和“效率”三个方面尽快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只是粗放垄断或长期给人做OEM,我们就很难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 反思“比较优势论”与“技术借用论”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些人认为“民族工业”的概念已经过时,甚至是一种有害的陈腐观念。其理由之一是:随着资本跨国界流动比率与速度增加,企业股权在不同国家间转换已是常态,所以今后就分不清汽车企业属于哪国,也就无所谓“中国汽车产业”了。

  一些学者主张的“比较优势论”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认为中国收入水平低,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上没有优势,只能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比较优势论”密切相连的是“技术借用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和发达国家尚存很大差距,技术引进还有很大空间,技术引进的成本低于自主创新的成本,所以只需要引进技术,就能做好世界工厂。“技术借用论”特别强调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认为通过外资引入的技术和新产品能产生技术外溢效应,从而自动形成中国的汽车产业,甚至可以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设立研发中心而使中国获得研发能力。

  按照“比较优势论”的观点,中国人要么出国洗碗端盘子,要么在家当好打工仔,个别情况下可用十火车日用品换回一架俄罗斯的破飞机。如果中国确保这样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就能成为WTO下全球大家庭幸福的一员。果然如是,则再害中华百年矣!

  而“技术借用论”把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同能够研发产品的技术能力混为一谈。似乎中国能够引进跨国公司的新产品就等于中国具有了研发这些新产品的技术能力。大量研究证明,技术知识具有缄默性质,技术引进来了并不等于技术能力就自动生成了,技术能力必须通过学习累积获得,必须以产品研发作为学习平台。无论合资和技术引进对于中国企业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产品研发对于形成企业技术能力的关键作用。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23-5-2025 05:08 , Processed in 0.2641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