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创业者:合资公司正变为跨国公司附庸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4.战术收益 战术收益是指企业自主创新是否取得了应有的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研发出几款新车并不等于自主创新。创新说到底是一种经济学概念,是一种市场行为,首先要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其次,作为创新主体,企业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就业、税收等社会效益。第三,通过自主创新,是否造就了产业人才,是否有利于形成深厚的产业沉淀,是否为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这是自主创新的产业效益。 5.战略预期 战略预期主要包括创新机制和品牌推广两个方面。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体制、组织、管理、市场等创新内容。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最终目标是以国内外成熟或领先的核心技术为依托进行集成创新或领先创新,并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动态持续的涵盖整个创新范畴的创新体系。自主创新的战略预期还在于能推广自主品牌,拓展自主品牌的发展空间,形成自主品牌创新体系。 我们反对关起国门搞自我创新,同时,大跃进式的自主热潮也不会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强大生命力。自主创新要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中,只有理性科学的自主创新才能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真正的活力。 走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误区 自主创新是汽车产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根本途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跨国公司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获得超额利润。核心技术是跨国公司在华主要的利润源头,跨国公司不会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掌握核心技术。中方购买技术或购买产品,购买了一时,购买不了一世,基础研究和创新环境更购买不了。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产业机制。 事实证明,只有当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时,通过合资获得的技术才能对外溢出。而且,不管技术在哪一个合资公司积累而得,这些技术只向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扩散和转移。因此,合资而得的技术扩散和转移的关键变量,或者说“市场换技术”政策产生效果的关键变量是自主创新。 这种现象证明,外资进入并不会导致引进的技术在中国自动扩散,需要中国企业主动学习,需要接受方付出艰苦的努力并力求有所突破。这个过程就是自主创新,长期的自主创新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对自主创新工作存在几种认识误区。 1.认为自主创新就是否定合资、就是自我创新或封闭创新 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是要否定合资,合资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在未来的合资合作中,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仍然是我们向跨国公司学习的重点。在过去二十年合资路程中,我们抽出优良资产与外资组建合资公司,快速组装舶来品,力推外资品牌,忽视研发能力,从市场、人才和管理上削弱了自主品牌发展的基础。而日本和韩国在汽车产业发展之初,出卖股权换技术,改造老企业,开发新产品,保留自主品牌,拒绝外资品牌。我们要的是眼前名利,人家要的是长远根本。我们现在强调自主创新实际上是对过去合资思想与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2.汽车企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搞自主创新 有些人为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设定了“规模门槛”,“年产30万辆才能支撑车身研发,年产50万辆才能支撑发动机研发,年产100万辆才能支撑整车研发”。在此,先谈一下汽车产业的“经济规模”与“规模经济”。 “经济规模”是企业当期形成“理想经济效益”的规模。是指企业某一产品在一定市场或一定时期内达到或超过当地行业平均收益水平时的必要规模。“经济规模”易于实现单一品种成本最低,强调做精做强不求大,将企业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为单一产品和少数几个产品,确保品种竞争力和单台利润。保时捷、法拉利甚至马自达和沃尔沃都是“经济规模路线”,保时捷甚至因此“蛇吞象”而控股了德国大众。 |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共0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