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政策法规 > 查看内容

自主品牌创业者:合资公司正变为跨国公司附庸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清雅轩 作者: webmaster来源: job.cartech8.com
PostTime:16-5-2008 16:38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业界习惯把整车研发技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零部件开发及整车商品化改进;二是整车内外部结构局部改进,也叫小改型;三是全新车身开发,也叫大改型;四是平台开发(底盘加动力总成),也叫平台升级;五是全新整车开发,也叫产品换代。目前,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的内容仅限于前三个层次,真正的“金刚钻”并未拿到中国。

  跨国公司以强大的财力、健全的分配制度、先进的管理方式、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着业内优秀人才。中资企业研发人才大量流失,职工素质下降,中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因此受到削弱。

  跨国公司为防止技术外溢,避免形成强大的竞争对手,也会采取内部约定策略,这一点在合资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大众与上海大众2007年签署了一项声明,称将“合作开发新一代中高级轿车”,业界普遍担心上海大众的整车研发工作将被逐步纳入德国大众的全球开发体系。合资公司一旦成为跨国公司的“全球体系”成员,就只能是被任意摆布的棋子,自主品牌将永无来日。

  因此,对于跨国公司的研发本土化战略,我们应该冷静看待,要努力寻求正确的合作与学习之道。将中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寄希望于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无疑是望梅止渴。

  自主创新要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急功近利的浮躁中,只有理性科学的自主创新,才能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真正的活力。

  2007年中国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都发布了自主品牌战略。在这其中,尤以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的成立最为引人注目。按照媒体的说法,“广本”的研发公司不同于其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因为它是由“广本”直接投资,直接隶属于“广本”,它首先考虑的是合资公司的需要而不是跨国公司的要求。

  有人主张将“广本”的未来产品划为自主品牌,主要基于“五个本土”,即本土控股、本土投资、本土研发、本土人操刀、本土制造。实现“五个本土”就是自主创新,产品就是自主品牌。这种观点立足于中国企业的工商登记制度,忽视了资本的国家属性和品牌的民族粘性。

  何谓自主创新?何谓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是指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企业自主品牌是指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品牌。在这个概念范畴下,笔者提出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判别参考。

  1.知识产权归属

  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产权。合资公司往往有知识无产权。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之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进行自主创新、发展自主品牌首先要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对于汽车企业而言,自有知识产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排他性拥有通过自身研发或合作研发而形成的专利、商标、服务标识、厂商名称等产权;二是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不仅有产权,还要有知识;三是企业要有无条件使用自有知识产权的权力和能力。

  2.品牌归属

  品牌是一个建立在商标和商号内涵之上,内容更加丰富的商业外延概念。它是企业或产品竞争力的标签,是知识产权的集中体现。自主品牌必须是企业100%拥有商标权和企业商号,而且在商标或商号法定代表企业或产品时要具有独立性、惟一性和排他性。目前,中国合资汽车产品标识办法回避了汽车产品知识产权和品牌归属的法律问题。在外资品牌前增加的中资商标、商号或产地,只是汉语中的“定语”。字母或符号联合并不能构成“联合品牌”,更不是自主品牌。

  3.资本控制度

  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合资合作,但按国际上通行的公司法,对公司的“控制”是指股比不低于51%。福特控股了马自达,但股比低于51%,谁也不认为马自达因此而变成了美国品牌。中国二十年合资交来的研发白卷就是最好的明证,没有大于51%的资本控制度,中资就没有自主创新的主导权,创新只能是跨国公司的独角戏。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542334618@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8-8-2025 04:25 , Processed in 0.7378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