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程师之家--聚集了汽车行业80%专业人士 

论坛口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QQ:542334618 

本站手机访问: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本站域名即可 

您当前所在位置: 新能源车 > 查看内容

比亚迪:我要当“噪音”制造者!

文章作者头像
发布:liuxianglong 作者: ams车评网来源: ams车评网
PostTime:22-1-2018 19:54
今天说到的“噪音”可不是让你一听到就烦躁、闹心的声音,而是能预防危险,保护安全的。

以下为文章全文:(本站微信公共账号:cartech8)


汽车零部件采购、销售通信录       填写你的培训需求,我们帮你找      招募汽车专业培训老师

今天说到的“噪音”可不是让你一听到就烦躁、闹心的声音,而是能预防危险,保护安全的。还不信?随着纯电动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纯电动汽车变得常见起来,但你是不是和我遇到过一样的情况,走着走着突然一辆电动车从身边驶过,被吓一跳。 

我想有不少朋友都应该遇到过吧,哪怕你不戴耳机,正常走路也一样会很容易就忽略电动汽车那几乎没有声音的行驶,不像是普通汽油车那样有声音,可以提醒到自己后面有车驶来。

当然,为了保护行人安全,不少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的规定,要求在特定的情况下电动车必须自动发出声音以提醒行人,所以这种“噪音”其实是为了我们安全着想的。 

之前政府也曾发布过相关文件,国家也提倡新能源汽车发出声音警示行人以确保安全,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的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时速低于20公里/时,应发出声音警示,提示大家车辆在行驶”。文件中虽然没有明确“强制安装”,但国内车企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其实在规定办法之前,已经有传祺GE3等部分纯电动汽车增加了这个声音警示功能。近日,比亚迪汽车终于也出台了关于新能源车加提示音的政策。比亚迪官方发布公告称,从2018年1月1日起,比亚迪旗下生产的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将增加低速提示音系统。 

该功能将会在车辆行驶速度低于30公里/小时自动启动,车速在0-20公里/小时之间,声音随车速增加而加大,车速在20-30公里/小时之间,声音随车速增加而降低。

另外,该系统可以通过方向盘上操作按键控制开启及关闭。这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在小区低速行驶时,由于过于安静而导致的危险,别小看这提示音,真的是可以保护行人安全。 

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估计,美国在2015年内约有2000多人因纯电动汽车行驶没有声音而受到事故伤害。这个数字虽然在整个交通事故中占比并不高,但也足够引起人们的警惕。

因此,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在2016年11月14日规定:纯电动汽车及一些混合动力车型,时速30km/h以下,必须发出警报,该规定将于2019年9月1日正式施行。 

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处(NHTSA)发布了一份安全标准,要求新上市销售的电动汽车必须安装发声装置,在运行速度低于 30km/h 时,能自动发声。与此同时,该管理处还发布了一份相关报告,显示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汽车与行人引发的安全事故的比例要高 37%。 

NHTSA预计,这一政策的出台可以使得每年减少2800起行人和骑车事故,总交通事故率将得以降低3%左右。同时,NHTSA还相信同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碰撞行人的概率高出了19%。 

不仅仅是美国,在欧洲国家、日本等地区也有类似的规定。日本规定2018年3月以后生产的油电混合车、电动车都必须加装车辆接近通报装置,以确保行人安全。

欧盟的规定更为细致,汽车从启动到20km/h之间必须发出提示声音:具体为时速10km/h以上时,需发出50-75dB;20km/h以上需发出56-75dB声音;倒车时则需要发出47dB以上的声音。而且电动车和部分混动车在2019年7月前必须安装AVAS系统(车辆声音警示系统)。

大家一定对声音分贝的高低难以理解,用通俗的感受描述下就是:大声说话约为50dB,普通街道环境约为70dB,而耳朵舒适程度的上限为75 dB。 

还有人会担心,电动汽车都开始发出这样的“噪声”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传统燃油车噪音集中在前方的发动机红色、橘色部位,在车尾排气部位差生了橘色程度噪音,而对于电动车,则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声音发射方向,车头正前方远处以及附近两侧为深红色,完全就为了让前方的人能够感知到车辆的存在,而不会影响其他人。

[文章纠错]

文章网友提供,仅供学习参考,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

你的权益请联系qchjl_admin@126.com,我们会及时处理。

会员评价:

0 发表评论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1066号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汽车工程师之家 ( 渝ICP备18012993号-1 )

GMT+8, 19-4-2024 05:04 , Processed in 0.23957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13 Comsenz Inc.